首页 > 政府工作报告 >

金华市金东区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22-01-31 点赞:21 阅读:4749

 2005年3月28日在金华市金东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金东区人民政府区长 王国强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金东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4年政府工作回顾

 2004年,是全区上下齐心协力、攻坚破难、奋发有为的一年。我们按照“三新”总要求,根据区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决议,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深入实施开放带动、工业化、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战略,着力建设“平安金东”,经济社会保持了健康较快的发展势头,完成或超额完成了区一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基本完成了各项重点工程和10件重点实事。全年实现生产总值43.7亿元,同比增长15.5%(按可比价,下同。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7亿元,增长2.4%;第二产业增加值24.8亿元,增长16.9%;第三产业增加值12.2亿元,增长18%)。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5亿元,增长37%。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8亿元,增长16.4%。实现财政总收入29967.1万元,增长31.1%,区级可用财力3.15亿元,增长27.5%。农民人均纯收入4856元,增长10.9%。计划生育率99.1%。

 顺应调控难中求进。整合挖潜保供地,盘活存量土地,用足用好全区历年获批结余的3600亩建设用地;集约用地,严格按照项目投资强度、经济密度等指标供地,核减用地885亩,收回闲置用地767.3亩供给急需项目;积极争取省级以上重点项目,包装申报“4+4”项目获取带帽用地指标;完成土地整理3.6万亩,建成标准农田2.6万亩,获取折抵指标3500亩。多管齐下筹资金,努力争取商行贷款,多次组织银企洽谈,到位资金1.9亿元;积极争取股份制银行贷款,二环线和金义南线工程争取到北京、上海等地贷款4亿元;创新融资方式,03省道改造陶朱路至汽车城段和金华建筑艺术公园采用BT模式融资1亿元;加大经营性用地出让力度,获取出让金8亿多元;做大公司资本金,进一步增强融资担保能力,诚信担保公司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置换资金5.5亿元。鼓励企业自备发电,企业自备发电机693台,装机容量4.1万千瓦;加强有序用电管理,成立了7个“线管会”,“线管会”经验在全省推广;支持电力设施建设,仙桥、多湖、东港变电所建设进展基本顺利。全社会用电量5亿千瓦时,增长10.4%,其中工业用电量3.6亿千瓦时,增长15.5%。面对用地指标紧缺、项目筹资困难等严峻形势,按照国家对固定资产投资清理整顿的要求,

 根据区一届人大四次会议的决议和区人大常委会的意见,对重点工程进行了梳理调整,坚持“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原则,对续建性、全局性项目,按原计划建设;对因资金紧张或部分土地有问题影响正常施工的项目,延长建设期,缩减当年投资额;对土地指标难以落实的项目,暂缓实施。重点保证金东新城区、金三角经济开发区、中心镇等重点区域和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经过积极努力,重点工程建设完成投资19.2亿元,其中政府性投资12.9亿元。

 国民经济稳健发展。农业经济稳中调优,完成农业总产值12.5亿元,增长4.2%,其中畜牧业产值3.1亿元,花卉苗木产值3.4亿元。完善落实扶持“三农”的各项政策,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基本完成农村二轮土地承包完善工作。基地建设、龙头培育、品牌创建和服务体系构建扎实推进,建成省级种苗示范基地4个、市级标准化水果示范基地18个,李子园牛奶食品有限公司被认定为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市第二罐头食品厂被评为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绿茵”牌鲜葡萄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论证,源东白桃基地获国家级标准化示范项目,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被列为农业部试点单位,农机社会化服务网络不断健全。工业经济增势强劲,完成工业总产值95.5亿元,增长21.5%,实现工业增加值21亿元,增长16.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8.7亿元,增长39.7%。项目建设步伐加快,新开工企业190家,竣工投产146家;建成标准厂房8.7万平方米,引进企业18家。招商引资成效明显,新引进区外境内项目102个,到位资金11.9亿元;新引进外资项目19个,到位外资3545.3万美元,增长71.9%。外贸出口快速增长,完成全社会出口交货值20.7亿元,增长16.8%;新增自营进出口权企业19家,自营出口额11570万美元,增长70%。科技创新和技改力度加大,列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4个,认定省级科技型企业4家;实施技改项目44个,完成技改投入3.7亿元,其中市重点技改项目18个,完成投入3亿元,增长105%;获授权专利90项,其中国外授权专利2项。品牌创建取得突破,“李子园”荣获市区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长弓”荣获省著名商标。设立了来料加工驻义乌联络处,加工费收入突破1亿元,增长63.9%。第三产业起步良好,仙桥市场群建设加快,金华汽车城一期正式营业,举办了金华国际汽车展;仙桥花木城举办了首届中国国际园艺资材博览会和第二届中国苗木交易会;建筑装饰材料市场、农资市场、汽摩配市场等前期工作全面展开。金三角国际物流中心培育初见成效,公共型保税仓库一期工程已经海关验收。金融保险运行良好,有力支持地方经济。房地产业健康发展,金东新城区新上房地产项目5个,金三角、孝顺、曹宅的房地产项目开始启动。建筑企业发展迅速,有资质企业24家,实现产值15亿元。赤松山、大佛寺景区建设加快,旅游促销力度加大。

 城市建设扎实推进。金东新城区稳步拓展,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各项规划不断深化。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亿元,新开工道路8.6公里,建成道路15.6公里,基本拉开了30平方公里城市路网框架。康济桥、永济桥、金瓯路、清照路等建成通车,03省道改造陶朱路至汽车城段半幅通车,施光南音乐厅(展厅)、儿童公园投入使用,金华建筑艺术公园即将完工,商业文化中心(金华街)项目完成招商。15家公建单位投入使用, 10家基本完工。新引进工业企业15家,建成投产59家。完成征地2412亩、拆迁3.2万平方米。下王新村首期交付使用,泉源、王坦新村首期安置房建设进展顺利。举办了三年建设成就展、小型公共建筑艺术国际论坛、发展战略研讨会等活动,提高了新城区的知名度。金三角开发难中求进,完成基础设施投入3.6亿元,新开工道路7.3公里,建成道路16.5公里,金港大道、进园大道、金山大道等35公里道路基本建成通车,11.8平方公里范围内的路网框架基本形成,地下管网配套到位。新引进工业企业37家,其中外资企业4家,到位外资2091.3万美元,竣工投产企业107家。农民新村有32幢结顶。

 城乡统筹力度加大。城乡一体化成效明显,完成了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区域村庄布局规划、仙桥分区控制性详规,曹宅、傅村、塘雅集镇总体规划和13个中心村规划的编制,岭下、江东集镇总体规划编制了初步方案。“示范整治工程”安排了1200万元专项资金,启动整治93个村,被评为省级“示范整治”先进区,曹宅镇杜宅村成为省级全面小康示范村, 4个村成为市级全面小康示范村。完成“康庄工程”101个行政村,新建道路92.6公里,改造路面103.6公里。重视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农民保障工作得到加强,培训农民1.1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万人,被征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1.3万人;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落实,“五保”集中供养率8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完善,参保率89.2%,农民自愿缴费率63.9%。完成撤村建居8个村。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市区二环线、金义东快速通道、330国道改造工程基本建成通车;甬金高速公路进入路面施工;十八里、仙桥立交和浙赣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进展顺利。金三角“西水东调” 引水工程基本完成,江东镇城市引水工程投入使用;完成钱塘江干堤加固2.5公里,万里清水河道整治15公里;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25座,长山垅水库扩建工程开工建设,东溪水库扩建工程进入报批阶段,新建、改造渠系配套120公里、机埠20座。生态区建设开局良好,完成了生态区建设规划和孝顺、澧浦生态镇规划编制;创新生态补偿工作机制,在傅村镇与源东乡之间开展了生态补偿试点;大力实施金华江流域“碧水行动”,对40家企业实行了限期治理和重点整治,完成了全区水环境容量测算和污染源调查;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加大,开展了农村畜禽集中养殖污染治理、矿山开采恢复治理、饮用水源禁养等试点工作;建成绿色通道55.5公里、生态公益林9.3万亩。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普工作有效开展,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创建了13个科普示范村和13个村级科技培训中心;20项科技成果通过省市验收,获省市科技进步奖4项;建立了同济大学金华研究生创新创业工作站。大力实施“8833”人才基础工程,新增人才2300名。教育经费投入超亿元,增长11.9%。教育质量稳步提高,义务教育扎实推进,高考上线人数首次超千人。学校布局不断优化,艾青中学、孝顺中学、孝顺初中实行联动搬迁,高中布局调整基本到位,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艾青中学、曙光小学、东关小学投入使用,曹宅等4所中小学扩建工程进展顺利。曹宅中学、孝顺中学成为省三级重点综合高中。曹宅、澧浦、源东成为省级教育强乡镇,赤松、岭下、江东成为市级教育强镇,全区实现教育强乡镇“满堂红”。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初步建立,卫生院规范化改造、社区卫生服务、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等工作扎实开展,参与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积极有效。文体事业健康发展,孝顺镇成为省级文明镇,孝顺、源东和赤松成为省、市级“东海明珠”;文化市场有序发展,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和文物保护工作得到加强;体育工作取得突破,区体育代表队晋升为甲级队,杜剑平在雅典残奥会上获得3金3银的优异成绩。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再创佳绩,被评为省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单位。残疾人义务教育实行免费入学,设立了“助残安居基金”,杜宅村残障公寓落成。工会“情系职工、服务会员”、共青团创建“青年文明号”、妇联“双学双比”等活动广泛开展,职工、青少年、妇女的维权工作不断推进。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取得阶段性成果。《金华县续志》编纂工作顺利完成。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兵役和双拥工作进一步加强。统计、档案、侨务外事、台湾事务、民族宗教、老龄、工商联、文联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

 依法治区成效显著。“四五”普法扎实开展,全民法制意识有所增强。加强政府法制工作,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清理行政许可事项、规定、主体和收费。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基本完成。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依法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和“法轮功”等邪教组织非法活动,大力开展“解难题、抓发展、创平安”专题活动、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集中处理、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清欠等工作,完善领导接待日、下访和包案处理制度,一大批矛盾纠纷得到调处。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土地市场秩序、食品药品市场、车辆超载超限等专项整治工作取得实效;安全生产各项指标全面下降,全区未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妥善处置公共疫情,有效开展禽流感等疫病防治;“信用金东”建设不断推进。

 自身建设得到加强。修订完善了《金东区政府工作规则》,推进政府工作的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建设。坚持和完善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述职以及向政协通报情况与协商制度,自觉接受人大和政协的监督。高度重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的办理工作,建立了重点建议提案区长分工负责制,做到按时办复,认真落实。以机关效能建设为契机,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质量。建立了区行政服务中心,方便了群众办事,提高了工作效率。全面深化政务、村务公开,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政府工作透明度进一步提高。加强公共财政建设,积极培植财源,推进预算改革,完善政府采购,实行集中支付制度,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金东信息网络平台基本建成,政府门户网站全面改版升级,全区政务信息网络实现互联互通。认真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深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认真开展基建项目审计,审计工作得到强化。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团结实干、攻坚破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靠的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靠的是区人大、政协的大力支持,靠的是各镇乡(街道)、各部门和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在此,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并通过你们向辛勤工作的全区干部群众,向始终关心金东发展的社会各界,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对照年度工作目标,由于年初对宏观调控形势认识不足,对面临的困难估计不够,部分重点项目因土地等问题无法实施,企业“三率”仍然不高;二是对照周边先进地区的发展,我区经济总量不大,国民经济人均指标大多处于全市中下游水平,经济综合实力仍然较弱,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增大;三是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经济素质性、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要素供给和环境承载力的“瓶颈”制约日益显现;四是对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改革发展中累积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日趋突出,农民增收乏力,低收入群体生活比较困难,社会保障任务很重,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加大;五是对照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少数干部的工作作风、工作方法、工作效率与发展还不很适应,政府服务还未完全到位,与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一定差距。对上述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并认真研究解决。

 二、2005年工作的总体目标和要求

 2005年,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之年,是继续深入实施“四大战略”、全面推进“平安金东”建设的关键之年,是超额完成“十五”计划、实现“五年迈大步”目标的攻坚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理清政府工作思路,首先要正确把握发展形势。从国际形势看,世界经济持续复苏,但增长趋缓;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快,新一轮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的重点加速移向中国,但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从国内环境看,今年我国继续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财政和货币“双稳健”政策,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经济总体向好的格局不会改变,国民经济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长三角地区外资加快集聚的趋势不会改变,对于地处长三角南翼边缘的我区来说,是一个重大的现实机遇;土地、资金、能源等要素紧缺的状况短期内不会改变,在某些方面甚至会更加突出,资源“瓶颈”制约将得到充分显现。从我区情况看,建区四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突出发展主旋律,调动发展积极性,狠抓发展不放松,经济总量大幅增长,运行质量不断提高;我们深入实施“四大战略”,开放带动力度不断加大,工业化、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工作扎实推进;我们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路网框架基本拉开,平台构筑初见成效,开发建设亮点纷呈;我们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办事效率有所提高,发展环境逐步优化,干部群众心齐气顺劲足实干的氛围不断巩固。面对当前存在的困难,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对宏观调控政策的认识要更加到位一些,对面临的困难估计得更加充分一些,对解决问题的创新办法更加多一些。面对当前的发展形势,我们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坚定信心,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开拓创新,扎扎实实做好2005年各项工作。

 2005年区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继续实施开放带动、工业化、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战略,强基础、聚产业、拓空间,不断提升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统筹发展能力,不断提升依法行政能力,着力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2005年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建议是:实现生产总值52.2亿元,同比增长16.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0.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5亿元,分别增长2.2%、18.1%和18.9%);工业产值117亿元,增长22.5%,农业产值13亿元,增长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2亿元,增长3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5亿元,增长13.3%;全社会出口交货值24亿元,增长15.9%,其中自营出口1.5亿美元,增长29.6%;实现财政总收入3.2亿元(新口径,下同),增长16%,其中区级财政收入9300万元,增长9.8%;农民人均纯收入5380元,增长10.8%;计划生育率97%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率各4%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实现生产总值、工业产值、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社会出口交货值比建区之初翻一番,财政总收入、区级可用财力比建区之初翻两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自营出口比建区之初将近翻三番的目标。

 2005年全区要抓好30项重点工程建设(见附件)和以下10件重点实事:1、示范整治工程;2、康庄工程;3、饮用水安全工程;4、权益保障工程;5、健康工程;6、劳动力转移工程;7、来料加工富民工程;8、食品安全工程;9、生态工程;10、平安工程。

 去年人代会批准了《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四个第一”的基本要求(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坚持把为民谋利作为第一责任,坚持把求真务实作为第一要求),我们要一以贯之、继续坚持,同时要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坚持以人为本,更加重视四个方面的问题。

 改善民生。必须切实关心群众疾苦,锦上添花的事要量力而行,雪中送炭的事要千方百计。高度关注农民增收、社会保障、公共安全、饮用水改造、批基建房等与群众息息相关的问题,切实保障农民利益;高度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建立健全社会救助机制,努力解决贫困家庭的基本生活问题;高度关注相对贫困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加大扶贫力度,努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强化“三农”。必须认真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切实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积极探索建立“三农”工作长效机制,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和发展力度,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保护环境。必须站在对子孙后代负责、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准确把握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经济增长与环境改善的最佳兼容度,痛下决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把让群众喝上放心水作为首要任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使我们的工作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经得起后人的检验。

 保持稳定。必须坚持稳定压倒一切不动摇,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结合点,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努力减少矛盾的产生和避免矛盾激化,全面建设平安金东,加快构建和谐社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三、加快“两区”建设,提高城市化水平

 集聚提升新城区。坚持“绿水新城、文化新城、活力新城”的建设目标,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亿元。完成基础设施投入4亿元,完善提升二环以内的基础设施并适当向外拓展,03省道陶朱路至汽车城段改造、艾青路延伸、江北中轴线、建筑艺术公园等完成建设,金瓯路延伸、03省道汽车城至东二环延伸路口段改造、城防工程二期、王坦溪治理二期等开工建设,新增绿化面积10万平方米,启动液化气站和赤松、山垅头两个变电所及垃圾中转站等建设。抓好项目开发,工业区块路网等基础设施配套基本到位,新开工企业30家,已开工企业全部竣工投产。22个公建项目开工建设,16家公建单位建成使用,房地产项目20万平方米建成使用,商业文化中心(金华街)建设全面启动。创新投融资体制,积极吸引外资、民资参与新城区建设,盘活金华汽车城、仙桥花木城、孵化区标准厂房等存量资产。加大城市综合执法力度,强化动态管理和长效管理,加强广场、公园、道路等公共基础设施的管护,巩固创建成果,营造优美、整洁的城市环境。

 加快开发金三角。按照“产业融合、区域推进、建管同步”的思路,理顺体制,激活机制,妥善处理土地市场秩序清理整顿的遗留问题,加快首期区块开发,提升开发区品位。完成8平方公里控制性规划编制工作,完成基础设施投入3亿元,建成道路25.7公里,完成东港变电所建设,“西水东调”工程完工并投入使用,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开工建设。竣工投产企业80家,新引进企业80家,其中投资额2000万元以上企业40家,到位外资3000万美元。加快国际物流中心建设,完成公共型保税仓库二期工程,做大做强“无水港”,做好保税物流中心建设相关准备工作,争取海关总署批准,培育浙江中西部现代物流枢纽的五大中心之一。

 四、提升三大产业,增强综合实力

 提升工业产业核心竞争力。继续按照“发展、扩张、集聚、提升”的思路,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扩张工业经济总量,推进产业集聚,提升产业竞争力,努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编制全区先进制造业发展规划。以产业政策为导向,由区域性政策优惠向产业性政策优惠转变,由一般性企业扶持向产业引导转变。进一步明确产业功能分工,打破行政区域界线,加强产业集群建设,增强联动开发效应。金东新城区和金三角经济开发区壮大工量具和电动工具行业,积极培育医药和新型材料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各集镇功能区按照自己的区位大力培育特色产业。围绕提高质量和效益,建立投资效益评价体系,促使现有企业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建立进入集镇功能区企业会审制度。强化对现有企业的扶持,加大强优骨干企业培育力度,壮大一批核心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品牌影响力大的规模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超千万元企业80家,其中超亿元12家,超5亿元1家。大力实施名牌战略,争创省级名牌产品1—2只、著名商标1只。正确处理抓大与扶小的关系,发挥中小企业对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的作用,积极为中小企业排忧解难,引导中小企业为大企业提供配套,推动中小企业向规模型、效益型、科技型方向发展。实施市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0个,开发市级以上新产品12只,新增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家。实施市级以上技改项目5个,完成技改投入4亿元。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鼓励金融服务创新,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发挥非政府组织的管理作用,推进行业联合与协作,规范竞争行为。

 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按照“强基、调优、增效、增收”的思路,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政策,决不放松粮食生产,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做大做强畜禽、奶牛、花卉苗木、果蔬、佛手等五大优势产业,推广生态型、规模化畜禽饲养模式,发展奶牛养殖小区,优化花卉苗木品种结构,推进白桃、草莓、葡萄、蜜梨等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实施千亩柑桔改良和万亩“放心菜”等8个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推广佛手矮化、无土栽培等技术。围绕优势产业,培育加工型、市场型、科技型龙头企业,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家。实施科技兴农,抓好种子种苗工程,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20个,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整合做强特色农产品品牌,“金华山”牌佛手争创省级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注册农产品商标,推进农业信息化,加大农产品品牌宣传促销力度。重视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发展“订单农业”,培育经纪人队伍,完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新增省、市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组织2家以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开展万里清水河道建设,完成整治10公里;完成曹宅红旗水库、东垅水库、塘雅上横畈水库等3座省立项“千库保安”主体工程,上荷塘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争取立项并开工建设,完成15座区立项的水库、重点山塘除险加固;完成长山垅水库扩建主体工程,东溪水库扩建完成省立项;启动“千万亩十亿方节水灌溉工程”,完成杨卜山灌区一期渠系配套工程建设,增加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抓好泵站技改和渠系配套建设。抓好土地开发整理,完成土地整理1.5万亩,加大造地改田和建设用地复垦力度,抓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提升三产经济比重。继续按照“培育、整合、提升、规范”的思路,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处理好全面发展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发展传统三产和新兴三产的关系,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协调发展。完成全区现代服务业总体规划,抓紧编制商贸流通、现代物流、旅游等专项规划。制定扶持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的优惠政策,用足用好第三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抓好仙桥市场群建设,培育提升金华汽车城、仙桥花木城、金华农产品批发市场等专业市场,力争启动装饰材料市场、汽摩配市场、农资市场建设等项目。以市场化运作方式,办好中国国际园艺资材博览会、中国苗木交易会、华东农交会、金华国际汽车展等活动,增强市场影响力和辐射力,推动专业市场发展,培育会展业。加快发展现代商贸业,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努力引进大型品牌流通企业。鼓励发展各类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积极培育文化、卫生、社区服务业。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拓宽信息技术应用领域。加大房地产开发力度,确保投入15亿元以上,打响“住在金东”的人居品牌,使之成为第三产业发展的生力军。做大做强建筑业企业,不断提高竞争力。整合旅游资源,做好旅游促销,扩大旅游市场,加强赤松山和大佛寺景区的保护、开发和管理,加快浙中桃花源生态旅游区建设,发展新城区文化休闲旅游。

 五、坚持改革开放,激发经济活力

 加大改革力度。围绕解决影响发展全局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突出重点,锐意改革,力求突破。深化投资体制改革,非政府投资项目,改审批制为核准制和备案制,政府仅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角度,对重大项目和限制类项目进行核准,其它项目改为备案。改进政府投资管理方式,科学决策项目,加强规模控制(原则上控制在10亿元左右),完善投资效益评估机制。稳定基础教育、基层文化、公共卫生、公共安全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投入。试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经营性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加大生产性投入力度,工业企业新建、扩建和技改投入确保10亿元以上。高度重视项目工作,把项目工作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动力源,以大项目带动大投入,以大投入推动大发展。加强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协调,建立项目前期办公室,完善项目库,切实提高项目谋划、包装水平,紧紧抓住一批投资量大、带动性强的项目,争取在列入国家和省重点项目上有新突破。实行项目建设目标管理,健全重点项目区领导联系制度,加强跟踪督查和服务,确保建设进度和质量。增强项目建设工作合力,做到储备项目抓主体,争取项目抓报批,引进项目抓开工,在建项目抓进度,建成项目抓投产,实现项目滚动推进、梯度开发。按照建设公共财政的要求,深化财政预算改革,完善预算编制,推行部门预算,加强综合预算,强化项目预算,试编基本建设预算,推行集中支付制度。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向“三农”倾斜,向社会事业倾斜,向财力短缺地方倾斜。全年安排“三农”专项资金1亿元(其中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4000万元),比上年增长60%。加强政府负债管理,设立偿债准备金1000万元。强化国有资产管理,抓好行政事业单位出租房屋集中管理工作,盘活经营性资产,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抓好卫生、文化、畜牧兽医等系统的专项改革,做好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制转企工作。

 扩大对外开放。实行“区外、境外”并举,积极参与国际国内竞争和分工合作,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发挥区位优势,依托市区,接轨义乌,借力周边,融入长三角。依托金华地级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优势,依托中心城市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依托市区的公共设施、生产要素和产业资源,实现共享;把握市场信息和国际资本转移趋势,借助义乌国际化合作交流平台,借梯登高;充分利用无水港和公共型保税仓库的功能,把宁波港的口岸服务功能延伸到金东,借港出海;主动接受长三角的经济辐射,积极参与分工合作,注重与上海的产业衔接和配套,差异竞争,借力发展。加大招商选商力度,力争到位外资5000万美元;改进招商方式,由“大招商”向“招大商”转变,由“政府招商”向“以商引商”转变,由“政策招商”向“环境招商”转变,力争在引进国内500强和世界500强企业项目上有所突破;拓宽引资领域,鼓励外商投资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等领域。主动适应国家出口退税政策调整,重视研究和应对贸易壁垒,完善外贸激励政策,探索外贸管理新机制;加大对外贸出口企业的支持力度,重点扶持出口在500万美元以上的优势企业,力争加工贸易比重提高10个百分点;帮助企业用足用好自营进出口权,鼓励外贸流通企业收购地产品出口;实施出口品牌战略,提高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增强出口竞争力。

 六、着力统筹兼顾,构建和谐金东

 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全面发展,正确把握“两个趋向”,加大“三农”工作力度,加快城乡一体化。完成示范整治50个村,培育省市级全面小康示范村5个以上,积极推行单项整治,扩大受益面。全面完成“康庄工程”,全区实现村村“康庄”,完成县道改造30公里。抓好孝顺、曹宅、赤松、岭下镇的供水工程建设,完成饮用水改造70个村。落实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被征地农民应保尽保;开展《劳动法》执法检查,加强劳动监察,理顺劳动关系,确保农民工工资及时足额到位并完成清欠工作;建成50个星级老年活动中心,加快敬老院建设,“五保”集中供养率90%以上,最低生活保障全覆盖;重视救助工作,切实改造贫困残疾人和特困户危房。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困难群众医疗救助机制。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完成培训1万人以上(其中被征地农民全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9000人(其中被征地农民2000人)。开展来料加工十佳经纪人、百家示范户评比活动,巩固发展来料加工行政村350个,新培育50个村,加工费收入1.3亿元。加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度,开展食品生产加工业普查整顿,加强和完善农村现代流通网、监管责任网和群众监督网,“千镇连锁超市”和“万村放心店”普及面达到60%。加快集镇开发,完成孝顺、岭下、江东镇总体规划修编,编制各建制镇近年开发建设地块的详细规划,全面完成中心村规划;加强03省道、330国道、金义东快速通道沿线街景立面的规划设计和控制;加大仙桥、傅村、鞋塘、塘雅、岭下、江东等集镇改造力度,完善配套,提高品位;加快中心村建设,加大旧村改造力度;切实做好住房困难群众的建房审批工作,依法加强农村建房管理,妥善处理农村建房历史遗留问题。完善征迁办法,实行依法征迁,保障农民权益,围绕项目推行“模拟征迁”,金东新城区完成10个农民新村规划,完成王坦、泉源整体搬迁,探索农民新村“公寓式安置”新模式,拆迁房屋 6万平方米;金三角经济开发区完成农民新村一期工程,完成叶家、东石塘、六石村整体搬迁。加快交通工程建设,甬金高速公路、浙赣铁路电气化改造、十八里和仙桥立交建成通车,在土地落实的前提下,曹—塘—澧连接线开工建设。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大力推进科技强区和人才强区,加快区域科技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全民科普教育,创建市级科普示范村10个、村民科技培训中心10个;加大人才引进和人才资源开发力度,新增人才2400名,其中高层次人才50名。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强素质教育,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逐步提高学校装备水平,改善办学条件,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积极发展幼儿教育,推进幼儿教育规范化;巩固提高义务教育,确保贫困家庭子女免费接受义务教育,保障外来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做大做强高中教育,艾青中学争创省一级重点中学。进一步调整中小学校布局,抓好艾青中学二期、东孝初中等迁扩建工程。孝顺、傅村争创省级教育强镇,积极开展省级教育强区创建工作。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加强医疗服务、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完成区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一期工程,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应急能力;4个镇乡(街道)实现农村公共卫生示范创建目标,新建4个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站。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开展争创文明镇、文明村、文明单位活动。加强基层文化事业建设,争创“东海明珠”工程,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做好施复亮、施光南故居和古建筑的修缮、保护,抓好村落文化示范村建设,提高农村广播电视收视率。高度重视体育工作,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发展竞技体育。认真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开展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试点工作,加强综合管理,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争创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区。认真开展社区居委会选举工作,强化社区建设,提高社区工作水平。深入开展“四五”普法,做好考核验收工作,加强青少年和农村基层干部法制教育,提高全民法制素质。重视和加强信访工作,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规范信访行为,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坚持领导接待日及下访、约访制度,继续抓好信访突出问题和群体性事件处置工作。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严密构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打击各类犯罪活动,坚决取缔“法轮功”等邪教及非法宗教组织,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切实维护社会稳定,70%镇乡(街道)、60%行政村、90%企事业单位创平安达标。继续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全面推进“信用金东”建设,加强企业信用综合管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安全生产法》执法检查力度,强化道路交通、消防、危险化学品、矿山和建筑等行业的安全生产监督与管理,防止重特大事故的发生。抓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完善各类应急预案,组织模拟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高度重视人民武装工作,加强国防教育,做好优抚安置和双拥工作,完成民兵训练基地主体工程建设。重视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完成妇女儿童“十五”发展规划终期监测评估。做好统计、档案、侨务外事、台湾事务、民族宗教、工商联、文联等各项工作。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保护建设和节约整治并重,着力缓解资源环境压力。认真做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坚持集约用地,向空置厂房要土地,引导新引进企业租用老企业空余厂房,实现“一厂多企”;向空中发展要土地,鼓励建造多层厂房,提高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向集约利用要土地,努力提高双“三率”(土地利用率、投入产出率、社会贡献率,资金到位率、企业开工率、竣工投产率);向内外合作要土地,抓好现有企业资产嫁接,鼓励企业以股权转让形式进行招商引资;向增加投入要土地,鼓励已投产的企业增资扩股,提高投入强度。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按照减量利用、循环使用、合理开发的原则,抓好节能、节水、节地、节约原材料、节约矿产资源工作,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大力实施“生态工程”,做好曹宅、塘雅、赤松生态镇建设规划编制,源东争创省级生态乡,孝顺、澧浦争创市级生态镇,完成35个生态村创建工作;开展生态农业、林业建设,建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4万亩、放心菜工程2.2万亩、生态公益林9万亩,实施平原绿化1.8万亩,建成绿化示范村10个,完成水土保持5平方公里;深化殡葬改革,开展“青山白化”治理;加大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开展绿色、有机食品的论证工作;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全面实行饮用水源禁养和保护;加大环保执法力度,继续开展金华江流域“碧水行动”和“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抓好重点污染企业的监控监测,严格控制并逐步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完善生态工作机制,积极探索生态考核机制、环境容量有价转让机制、生态补偿机制。

 七、加强自身建设,改进政府工作

 加强学习。全体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深入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学习法律、科技、文化和经济管理知识,与时俱进,创新观念,牢牢把握政府工作主动权。努力提高统揽全局的能力,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重大问题的研究,自觉做到统筹兼顾,推进协调发展;努力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对苗头性和局部性问题,要见微知著,举一反三,及时采取果断措施,防止演变为全局性问题;努力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尊重科学,遵循规律,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努力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分析问题要考虑前因后果,解决矛盾要对上对下负责,对局部和全局负责,对当前和长远负责。

 依法行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路、科学的方法,精心编制“十一五”规划。认真执行区政府工作规则,健全政府性投资管理机制,完善重大事项公示制度、听证制度、专家咨询制度,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认真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切实增强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的自觉性。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充分发挥政府法制、审计、监察等监督作用。加强对乡镇政府依法行政工作的监督指导。依法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及时报告工作,落实各项决议和决定;积极支持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主动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群众团体的意见;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意见和政协委员提案,努力提高问题解决率。充分发挥政府网站的作用,加快发展电子政务,加强公共信息系统建设,落实新闻发言人制度,增强行政决策、规范性文件、行政措施和政务活动向社会公开的力度,进一步畅通政府与公众沟通的渠道。不断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加强村民自治制度和村民议事中心建设,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严格执行统计法,提高统计数字的准确性和权威性,继续做好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工作,充分利用普查成果。

 高效理政。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快从“越位”的地方“退位”,在“缺位”的地方“补位”,对“错位”的地方“正位”,更加重视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完善区行政服务中心功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审批制度和审批方式创新,规范审批程序和行为,减化审批环节,强化对审批后的监督与管理。积极开展“优化投资环境、提高投资效益”服务活动,切实提高招商引资和政府性投资效益。继续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加强调查研究,大力精简会议和文件,减少不必要的公务应酬,力戒文山会海、形式主义。牢固树立执政为民、优质高效的服务意识,营造自我加压、创新创优的竞争氛围,体现雷厉风行、只争朝夕的工作效率,以一流的服务,创一流的环境,促一流的发展。

 廉洁从政。牢记“两个务必”,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作风,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坚持量力而行、勤俭办事,把有限的财力用到群众直接受惠的事业上来,坚决反对贪图享乐、挥霍浪费之风。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加强权力制约和资金监控,加大基本建设投资审计监督力度,从源头上、机制上、制度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大力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不断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教育和引导广大干部廉洁从政、干净干事,树立起清正廉洁的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面对现实,我们深感责任重大;面向未来,我们信心百倍。让我们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和带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信心,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奋发有为,为全面实现“五年迈大步”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21)
打赏
本文标签:
上一篇 > 2005年金华市义乌市政府工作报告 下一篇 > 2005年金华市东阳市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