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规划计划 >

关于安徽省马鞍山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摘要)

发布时间:2022-01-29 点赞:22 阅读:2451

——2022年1月8日在马鞍山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一、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一)经济发展行稳致远,绿色转型全面推进

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居全国第73位,经济运行考核持续居全省前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有望突破2500亿元,预计增长9.5%。其中,一产增加值增长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新发展各类市场主体3.4万户,其中新增私营企业1.1万户,新增个体工商户2.2万户。全市本外币贷款余额2559亿元,增长13.2%;本外币存款余额3097亿元,增长11.5%。银行机构不良贷款率持续控制在1%以内。

质量效益持续提升。全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6.5亿元,增长15.9%。其中,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2.2%,760户企业亩均税收增长超过50%。全市新增“四上”企业300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6家。预计全市36个工业大类行业中,25个行业实现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25亿元,增长40%;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营业利润11.65亿元,增长16.5%。预计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完成5.6万元、2.8万元,均增长9%。

夯实绿色发展根基。超额完成省下达的单位GDP能耗目标任务。全面启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在全省率先开展单位能耗产出效益综合评价。建立能耗5000吨以上“高能耗、高排放”项目清单,71个“高能耗、高排放”项目能评、环评等审批手续全部完成整改,32家重点用能单位全部接入省能耗在线监测平台。和县获批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项目国家试点。向山地区生态环境导向开发(EOD)试点获批,含山县获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二)项目攻坚圆满收官,有效投资不断扩大

项目建设提质增效。深入开展“项目攻坚年”活动,高质高效推进“七未”项目攻坚突破,共梳理问题391个,签单销号366个。承办全省第六批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动员会,蜂巢新能源动力电池、海底捞智慧工厂等267个项目开工建设,飞马智科大数据产业园等337个续建项目加快建设,蒙牛低温鲜奶、中电泰日升等198个项目竣工投产。预计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工业投资增长15%;省重点项目开工率、竣工率均居全省第1,投资完成率居全省第2。全年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9.6亿元,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59.5亿元。

“双招双引”成效明显。全市引进中联重科等亿元以上项目435个。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11个、百亿元以上项目3个。完善市领导领衔推进招商引资重大线索项目工作机制,22个市领导领衔的重大线索项目签约落地。深入实施“诗城英才”计划,全面实施人才工作“登高”计划,开展“万名学生进千企”活动。新引进重大人才(团队)项目14个,“龙马”工程高层次人才118人,柔性引进“驿马”工程专家24人。

要素保障更加有力。建立土地要素保障会商协调推进机制,完成27个批次3329亩建设用地审批工作。依法依规有序推进土地征收成片开发,44个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通过省、市政府批复,涉及土地3.75万亩。深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累计处置批而未供、闲置低效用地清理1.45万亩。扩大信贷投放和直接融资规模,累计投放央行政策资金93.6亿元、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10.1亿元、到位直接融资221.6亿元,推动地方法人银行累计办理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贷款13.8亿元。大力实施“破零倍增”计划,1户企业成功上市。

(三)产业升级创新引领,新兴产业集群集聚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通过科技部专家组验收评估,首次获得中国专利奖银奖,3项重大科技成果获省科技奖一等奖,2个项目获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铜奖,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0.1件、居全省第3。新登记科技成果1666件,完成技术合同交易成交额239.8亿元。超低温韧性热轧H型钢实现全球首发,特种钢生产关键参数在线检测传感技术开发及示范应用等43个项目获得国家和省科技计划项目立项。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59家,预计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8%。安徽省高端磁性材料产业创新中心获批,新增1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1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开展长三角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完成16户企业长三角科技创新券申领兑付。

产业集群扩容提质。出台加快打造“1+3+N”产业集群升级版实施意见,完成国家级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集群创建方案编制,大力培育智能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绿色食品争创新一批省级重大新兴产业基地,马钢国产高速车轮即将批量装车,新兴软件及服务重大新兴产业专项获批第六批省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和县化工新材料特色产集群(基地)获批省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全市产业集群产值超3000亿元,预计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35%。马鞍山软件产业园和慈湖高新区港口物流基地获批省级优秀类服务业集聚区,马鞍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获批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试点区域,1户企业列入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名单。

智能化加速升级。承办全省智能制造现场会,成立中国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联盟安徽分盟,上线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完成1018户工业企业智能化诊断,新增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19个,预计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5%。建成5G基站及配套设施1935座,实现主城区和重点工矿区5G网络覆盖。马钢重机入选国家2021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名单、“ALLINONE”智控创新应用入选国家2021年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领航应用案例。

(四)对外开放蹄疾步稳,市场活力充分释放

区域板块协调联动。成立宁马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管委会,成功承办全省推进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建设2个现场会。全市新签约顺博合金等长三角地区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46个。宁和高速开工建设,扬马城际铁路可研通过专家评审,巢马高铁、宁马城际、宁马高速“四改八”等重大交通项目加速推进,新增省际毗邻公交化客运线路3条。实现宁马企业开办一件事“跨省一次办”,首批24项自助服务实现“宁马通办”。4所学校与长三角地区优质教育资源友好结对,33个长三角医疗卫生合作项目落地见效。与上海市普陀区签订“1+2+2”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内外需求持续回暖。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文旅消费试点城市。“消费总动员”系列活动持续发力,新增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87家,预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43亿元、增长18.5%。成功获批国家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城市、省自贸试验区首批联动创新区,连续12年入围中国外贸百强榜单,预计实现进出口总额75亿美元、增长29%。全市“一带一路”在建工程和劳务项目83个,新签约外经合同11个,覆盖沿线17个国家和地区,预计实现外经营业额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9亿美元、增长3%,利用省外亿元以上项目实际到位资金1380亿元、增长13.3%。

营商环境迭代升级。实施优化营商环境100条3.0版,省级以上开发园区新增工业用地实现“标准地”出让全覆盖,全市挂牌出让工业项目“标准地”61宗4317亩。政务服务事项平均申请材料压缩至1.89件,六类行政审批效率压缩至1.38天,企业设立登记等121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195个主题集成套餐服务实现“一件事一次办”,8类电子证照数据实现长三角区域内共享互认。市属监管的国有企业及其子企业公司制改革全部完成。常态化推进“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协调解决企业线上线下各类问题5465个,完成企业信用修复3219起,全年减免、缓缴税费100.6亿元,累计兑现各类政策资金约8.86亿元。

(五)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功能品质显著提升

城市更新有序实施。持续推进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开展马鞍山南站高铁新城核心区控规编制,完成阳湖片区城市设计和一期项目EPC招标。实施老旧小区改造76个、棚户区改造5334户、农村危房改造200户,为11栋既有住宅加装电梯11台,主城区142条主次干道市管路灯完成节能、智慧化管控升级改造。成功获批“十四五”首批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315个小区、220条道路雨污分流及混接点完成改造。全市新开工建设、新竣工装配式建筑项目分别为30个、42个。

乡村振兴扎实推进。新培育“三品一标”农产品35家企业46个产品,含山大米、和县辣椒、博望大米等6个产品列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当涂县获批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当涂智能家电小镇、郑蒲港半导体智造小镇获批省级特色小镇。建成高标准农田6.3万亩、补充耕地6478亩。粮食生产实现“十八连丰”,完成39.8万吨粮食收购。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达43%。完成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地籍调查,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登记发证率分别为96.8%、96.5%,发放农村“房地一体”不动产权证5.16万本。和县入围“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名单。

城市管理更加精细。加快建设智慧城市,组建大数据创新实验室,启动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完成“皖事通办”“惠企通”、党建信用村、数字城管等12个业务平台“一屏接入”。全面推进物业管理全覆盖,中心城区等级物业管理覆盖率提升至62.6%。持续推动生活垃圾分类、美丽街区建设,新建垃圾分类收集点202个、美丽街区1个,完成城区121条背街小巷、55个农贸市场周边市容环境整治,对12座城区生活垃圾转运站实施改造。

(六)生态环境持续优化,资源利用循环高效

生态修复统筹推进。深化新一轮“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强力推进中央环保督察、省警示片、自然保护地等反馈问题整改,389个“1+1+N”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完成整改。开展长江经济带污染治理“4+1”工程,完成长江岸线10公里内6个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工作,查处非法捕捞水产品案件163起。在全省率先全域推行环境监督长制建设,“环保管家”服务实现全覆盖。完成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和重大工程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完成人工造林1.6万亩、退化林修复1.5万亩、森林抚育5.4万亩、封山育林3.1万亩。深入实施河湖长制、林长制,全面推行田长制。

污染防治成效明显。实施“五气共治”,宝武马钢90%以上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全市PM2.5累计均值为34.6微克/立方米,较2020年同期下降1.7%,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4.4%。实施“五水共治”,全市国控断面水质均值达标率100%,3个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县城建成区和农村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劣Ⅴ类水体,完成城区雨污分流改造23.2公里。强化土壤污染防治,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推广面积191万亩,34处地块移出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名录,全市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100%。

促进资源集约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钢铁、铸造等重点行业领域绿色化改造,新认定省级绿色工厂4户。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全市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97.29%,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2.2%。倡导绿色生活,新增公交、出租汽车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比例达100%。在全省率先启动船舶岸电受电设施改造,333艘船舶完成受电设施改造。

(七)民生福祉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民生保障更加有力。33项民生工程、10件为民办实事项目顺利实施,累计民生支出245.24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85.3%。全市累计举办招聘会728场次,城镇新增就业4.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47%。城乡低保标准由户月人均648元提高到678元,特困供养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提高至新低保标准的1.3倍,集中养育和散居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1565元、1150元。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实施地区,7个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入选省级智慧养老示范工程。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全面完成。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扎实开展返贫致贫人口动态监测和帮扶,完成439个村(社区)143万农村常住人口排查工作,212人纳入动态监测体系。狠抓“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巩固,资助建档立卡家庭学生4939人,脱贫人口100%参保,200户农村低收入群体危房实现应改尽改,农村供水保障提升工程全面完成。全面核查2016-2020年使用扶贫资金形成的项目及资产,1475个项目约7.77亿元纳入扶贫资产管理。持续推进“四带一自”产业帮扶,带动脱贫户2810户,自种自养达标脱贫户2909户。发挥“三专一平台”消费帮扶作用,全市316个消费帮扶重点产品实现销售金额5.13亿元。

社会事业均衡发展。全市新投入使用中小学、幼儿园14所,新建乡村中小学智慧学校62所。189所学校开展课后延时服务,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和有需要的学生“两个全覆盖”。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挂牌滨江校区,4所中职学校通过全省首批办学水平评估。我市列为安徽省唯一门诊慢特病跨省异地直接结算试点城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加快推进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4平方米。

社会治理精准高效。常态化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全市完成427.44万剂疫苗接种。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和社会组织管理,5家培训机构停止办学,清理“僵尸”社会组织37家,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6家。在全省率先试点启动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工作。持续推进根治欠薪,移送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犯罪案件4件。实施金融行业机构清理整顿,取消4家小额贷款公司、1家典当行经营资质。扎实推进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结案非法集资案件17件,陈案化解率达37.7%。

二、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期目标安排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以上;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5%;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以上;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以上;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单位GDP能耗下降率:控制在省下达的指标范围内;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下达的指标范围内。

三、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坚持生态优先,厚植绿色发展底色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二)加速产业升级,建设智能制造强市

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突出制造业转型提升。提升产业集群发展能级。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三)加快一体化进程,持续扩大对外开放

深化一体化发展专项行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四)坚定扩大内需,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深入扩大有效投资。促进消费扩容提质。进一步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

(五)改善城乡面貌,营造宜业宜居环境

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优化城市空间格局。完善城市功能品质。

(六)推进共同富裕,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筑牢安全发展底线。

(22)
打赏
本文标签:
上一篇 > 贵州省六盘水市焦化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 下一篇 > 河南省安阳市“十四五”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

相关文档

  • 政府工作报告
  • 规划计划
  • 政府公报
  • 统计公报
  • 普查公报
  • 统计年鉴
  • 县志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