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规划计划 >

关于安徽省铜陵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发布时间:2022-03-27 点赞:9 阅读:1479

一、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1年,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的大背景下,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和艰巨复杂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市上下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和省市第十一次党代会要求,牢固树立“发展为要、项目为王、实干为先”的鲜明导向,着眼打造长三角中心区现代化城市,统筹推进经济发展和常态化疫情防控,全力以赴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加快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平稳恢复,社会大局保持安定和谐。

表1: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一)经济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工业支撑作用逐步加强。坚持工业立市、智造强市不动摇,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达2694.3亿元,增长31%;实现利润总额116.6亿元,增长7.3%;工业投资增速居全省第2位。铜陵有色在世界500强中再进49位、跃居第407位。中小企业成长计划有效实施,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及重点“小巨人”企业8户、省专精特新冠军企业2户,净增规上工业企业80户。铜产业与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产业耦合发展,累计实现产值1700亿元,增长36%。枞阳县、义安区入选全省制造业发展10快县(区),枞阳县绿色家居智造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入选2021年度省级名单。晶赛科技成为全国首批、全省首家北交所新股,洁雅股份成功登陆深交所创业板,全市上市公司已达9家,居全省第4位。

服务业发展取得新进展。铜官区“十三五”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评估结果排名全国前列并获省级表扬。“两业融合”深入实施,狮子山高新区和精达集团、中车铜陵、万华板业、安徽金誉等企业获省“十四五”首批“两业融合”发展试点,获批试点企业数居全省首位。铜草花、铜官数谷、汐有等电商产业园快速成长,全市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突破20亿元。文旅资源开发展现新面貌,全市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500万人次,增长68%。义安区永泉忆江南休闲微型产业集聚区入列省级公示名单。枞阳县浮山镇、义安区钟鸣镇、郊区大通镇获评首批省级特色旅游名镇,新增梦思康百合庄园等3A级景区4家。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加快推进,全市省级服务业集聚区(示范区)入园企业1490家,实现营业收入91.5亿元。日科、泰祥分别获批2021年度省级服务业集聚区、示范区,大通古镇旅游休闲集聚区获评省级优秀。

农业现代化扎实推进。“158”行动计划和“五个一批”工程深入实施,铜陵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铜陵市铜草花电子商务产业园入选全国农村创业园区(基地)目录,6个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创建积极推进,普济圩集团和“仙羽舌”商标分别入选省级强企和重点品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培育,新增家庭农场420家;新认定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户,实现零的突破。新增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各1个。1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有序推进,完成建设面积9.4万亩。

建筑业健康发展。建筑业实现产值207.1亿元,同比增长17%,增速居全省第5位。新设立建筑业企业275家;17家企业新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全市总数达29家;3家勘察设计企业晋升甲级资质;13家企业被认定为省优秀建筑业企业;7项建筑工程荣获“黄山杯”。

(二)转型升级成效进一步凸显

创新发展亮点纷呈。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强力推进,总数达318家,其中旋力特钢、六国化工进入省百强高企。蓝盾光电入列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铜陵有色获批省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创新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新增3家。认定省级新产品和工业精品17个,新增省级首台套16个,居全省第4位。赛福电子、铜陵泰富获批设立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申报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9个,入围数居全省第2位。新入驻省级以上科技孵化器企业97家,创历史最好水平。皖江中心新一轮三方共建启动实施,我市与江南大学战略合作案例入选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创新案例。全市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分别居全省第3、第4位。

新兴动能持续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稳步提速,全市战新产业产值增长35%,居全省第8位。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不断推进,枞阳海螺入选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工厂,精达集团智慧供应链平台入选工信部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长江云工业互联网平台获评“长三角区域优秀数字化应用解决方案”,省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新增11个。精品制造行动持续推进,新增工业设计中心4家、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9家。铜陵“城市超脑”模式受到复制推广。建成5G基站703个、5G应用场景10个。

城市转型成效突出。发展质效进一步提高,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4.4%,其中税收收入占比达75.6%,均居全省前列。争取上级资金超过73亿元,成功发行专项债43.6亿元,再创历史新高。投资、消费、进出口三大指标实现两位数增长,均超额完成年初预期目标。铜陵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获国家年度评估优秀等次,再获省级20项配套政策支持。推动铜产业全产业链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和规上工业企业创新行动、“无废城市”试点市建设等3项经验做法获国家四部委通报表扬。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推进有力,年度绩效评估排名全国第2,为我市唯一获国务院真抓实干督查激励通报表彰事项,连续5年获省政府表扬。狮子山独立工矿区改造提升启动实施,义安开发区国家级园区循环化改造进展顺利。成功入列省级资源循环利用基地,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通过国家三部委验收。全年新增省级绿色工厂3家、国家绿色设计示范企业1家、国家绿色设计产品17个、国家绿色园区1个。

(三)重大项目攻坚进一步提质

招商引资积极推进。重点产业“链长制”招商全面推行,微芯长江碳化硅晶圆片、中建材新型绿色建材等一批产业链重大项目落地开工。全年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72个,总投资815.2亿元;其中产业链项目216个,占比79.4%。广泛拓宽招引渠道,实施“以商招商”“基金招商”“存量招商”等。依托各类资本设立产业基金41支,认缴规模201亿元,累计投资101个项目,投资金额达93亿元,以股权投资推动半导体等新兴产业项目落户铜陵。全市累计到位直接融资122亿元。

重大项目建设提质。持续开展“重大项目攻坚年”活动,全市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38.6亿元,其中产业类项目完成投资增长13%。铜冠超薄电子铜箔二期、郊区5G光电产业园等237个项目开工建设,富乐德半导体晶圆再生、洁雅卫生抗菌湿巾等163个项目竣工投产。铜陵南至江北港、铜陵南环线等铁路被国家发改委列入建设计划,德上高速枞阳段浮山互通工程建成通车,乌金渡大桥贯通运行。全市共有144个项目参加省集中开工,项目数由上年底的全省第16位上升至第6位。紧盯国家投资新动向,争取上级项目资金达9.79亿元。

(四)城乡融合发展进一步提速

乡村振兴实施有力。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全市投入财政衔接资金2.7亿元,同比增加1439万元,实施项目178个,2个有机地标数字农业产业园基本建成。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机制,实现脱贫成果有效巩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省级中心村建设扎实开展,村庄整治完成率达到100%,完成农村改厕1.15万户。农村自来水厂并网整合加快推进,老洲江北水厂建成通水。电子商务进农村成效明显,农村产品网销额突破10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1%,居全省第4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

城市功能逐步完善。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铜陵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2021-2035年)》加快编制,争取省国开行贷款额度46.18亿元。城市基础设施补短板行动稳步推进,铜陵港总体规划(2035年)获省政府批复,新城大道北延顺利竣工,地下综合管廊PPP项目进入扫尾,滨江大道北段维修、铜井路东延、宝山路等项目有序推进,“增绿补绿、增花添彩”绿化提升行动持续实施,全市新增公共停车位3677个,城市居住社区活动场地建设项目获住建部推广。新改建城区排涝泵站4座,城区排涝能力提升至148立方米/秒,全市建成区26.3%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标准。

园区改革开放发力增效。聚力推进“标准地”改革,全市开发区按“标准地”模式出让的工业地块已达21宗,总面积1245.31亩。铜陵经开区成为全省4家开发区体制改革创新试点之一。横港化工园区、经开区化工园区入列全省首批化工园区名单。开发区省际合作交流深入推进,嘉铜金属制品产业园入列省际产业合作园区,郊区开发区与上海青浦工业园区、狮子山高新区与常州钟楼开发区、枞阳开发区与苏州相城开发区及江阴市临港开发区等战略合作相继开展。

(五)全面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

重点领域改革纵深推进。重点国企改革任务总体完成率达92.6%。高考综合改革、省首批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试点启动实施。农村综合改革全面深化,“三变”改革的村(居)达342个,提前完成省定年度任务。农村宅基地和承包地改革有序开展,签订土地流转合同12.05万份。跨领域多部门企业“证照并销”改革试点在全省率先启动,实现营业执照和涉企经营许可证“一表申请、一窗受理、一次注销”。企业开办“六个一”体系进一步完善,全程网办事项占比达99.8%,政务服务好评率99.9%,政务服务事项基本实现“一次不用跑”。每万人拥有个体工商户、民营企业数分别增长35.8%、45.8%。江淮区域城市信用联盟和企业信用唤醒服务联盟正式成立,“信用铜陵”联合奖惩体系进一步健全。惠企政策红利不断释放,新增减税降费超7亿元,制造业中小微企业享受缓税8943万元。“四送一服”深入开展,问题解决率达92%。精达集团、蓝盾光电获评“安徽省百家优秀民营企业”。

开放合作更加紧密。长三角一体化取得新进展,义安区和溧阳市、枞阳县与江阴市、郊区与上海市松江区九里亭街道等合作交流深入推进,铜陵加入合肥都市圈可研报告通过专家评审。B保中心高质量运行,一线进出口货值居全省首位。对外承包工程新签约合同额、完成营业额分别居全省第3、第4位。全国首个进口铜精矿监管通关模式试点在铜实施。铜陵港扩大开放成功纳入《国家口岸“十四五”发展规划》支持范围,全年口岸运量达405.8万吨。进境水果指定监管场地实现销售额3896.9万元。跨境电商B2B实现本地出口第一单。铜陵市在“中国外贸百强城市”位列第60位,同比提升6位。

(六)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优化

长江经济带建设明显提质。学习贯彻《长江保护法》落细落实,新一轮“三大一强”专项攻坚深入开展,生态环境污染治理“4+1”工程有效实施。38个沿长江经济带矿山生态修复项目通过验收,沿江一公里3家化工企业拆除工作全面完成,存续34年的六国化工磷石膏露天堆场全部消除。“1+1+N”清单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完成整改92个。长江生态廊道1公里范围内森林质量提升完成4351亩,1-15公里范围内完成2.53万亩。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全面推进,铜都环保世纪行活动扎实开展。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0.7%,排名全省第3;PM2.5平均浓度为34.2微克/立方米,排名全省第8。全市县城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纳入考核的5个国控地表水断面水质均值达到或优于考核目标要求。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

(七)社会民生福祉进一步改善

社会民生保障有力。重点群体就业状况良好,全年累计举办招聘会585场,提供就业岗位33.4万个/次。教育基础提升工程扎实推进,实施义务教育24所薄弱学校和29所学校校舍维修改造,开工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1所。全国12个、全省唯一的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花落铜陵。27个老旧小区改造顺利完成,惠及居民2.11万户。棚户区改造开工1879户、基本建成1803套;化解超期未安置3074户。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扩面提标,在全省率先构建新型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政策体系。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国家卫生城市“四连冠”顺利实现,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5.83人,居全省首位;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3.15人、每千人口拥有注册护士数3.48人、每万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9.73人,均显著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一老一小”保障有力,为4.7万名高龄老人发放高龄津贴936.2万元,为1.1万名困难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补贴748.7万元;为422名孤儿及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发放生活费470.3万元。幸福社区、金塔村获评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基本民生财力保障进一步增强,全年投入31亿元支持实施32项民生工程,财政民生支出占比达85%以上,实现更多发展成果公平共享。

社会治理高效有序。“八五”普法启动实施。“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深入开展,办结群众微项目2364个。粮食、能源稳定供应,物价保持相对稳定,财政金融等各重点领域风险得到有效防范化解,全市实现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双下降”。铜官区成为“2017-2020年度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区”。文明创建六大提升行动深入实施,8人当选“安徽好人”、3人入选“中国好人榜”。疫情防控、扫黑除恶、垃圾分类、人防工程标志标识规范化等持续推进,建党10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圆满完成。军民融合、拥军优属稳步开展,民族宗教和睦局面进一步巩固,防灾减灾、新闻广电、社会科学、史志档案、气象地震等工作水平不断提升,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残疾人、红十字等取得新的进步。

此外,我市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经济体量和城市能级偏小,县园区发展支撑不足、危机感责任感不强,无论是总量规模还是发展速度,都处于长三角和全省后列;二是要素集聚能力偏低、制约加剧,牵动性强的重大产业类项目不多,人才流失、人口流出问题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依然不强,工业附加值偏低,单位GDP能耗超过全省平均一倍之多,节能降碳减排压力明显,批而未供、闲置土地仍有很多亟需清理;三是江北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较多,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较大,脱贫攻坚成果仍需不断巩固提升,民生保障、社会治理还有不少弱项;四是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目标,部分干部存在标杆不高、担当不足、投入不够、能力不强等问题,在干事创业方面缺乏“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狠劲。这都需要我们提振精气神,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做到目光所至看到问题、耳听范围想到问题、所思所想直面问题、所作所为解决问题,以有力举措认真扎实加以解决。

二、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计划安排建议

2022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做好各项工作意义重大。走好赶考路、奋进新征程,要辩证认清形势环境。从宏观形势来看,随着疫情影响逐步消退,基数效应、抑制效应减弱,国家逆周期、跨周期调节政策力度加大,新的七大政策效应持续释放,央行实行全面降准、定向降息,利好企业投融资,实体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增多。但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等三重压力,新冠疫情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压力依然较大,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逐步向下游制造业及消费端传导,保供稳价压力将有所加大。

从自身发展来看,随着“双碳”战略持续推进和能耗“双控”政策严格落实,我市产业发展将进一步朝绿色低碳、节能环保方向转变。受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相关产业发展带动,铜、铝价格仍将高位震荡。由于天然气、煤炭等能源价格抬升,建筑业、房地产业需求下滑等因素,水泥、钢材、化肥等行业产能释放将受到一定影响。总体而言,我市经济发展韧性将不断增强,持续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发生改变。我们必须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强化“赶考”意识,拉高标杆,抢抓机遇,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加快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不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分析内外形势,2022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主要目标建议如下:

表2: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预期目标(草案)

三、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重点工作

实现上述目标,做好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运用好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进一步强化“双招双引”,加快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着力推动产业发展提质扩量增效,促进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争取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重点做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一)持续扩大有效投入,实现重大项目新突破

强化“双招双引”。抢抓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和“双循环”发展格局机遇,围绕全省十大新兴产业“双招双引”行动方案,坚持全民招商和专业招商相结合,推深做实“链长制”招商,积极融入沪苏浙产业分工协作体系,引进更多头部企业和链上重大项目。坚持“亩均论英雄”“效益优先”原则,完善招引政策和考核奖惩机制,创新精准招商方式,加强招商队伍建设,千方百计用好乡贤、亲友校友、行业商协会等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重点招引一批产业匹配性高、就业贡献大、环境友好、带动力强的优质项目。加大柔性引才力度,充分用好产业人才8条、铜都英才计划等招才引智政策,力争全年引进高层次人才100名以上、创新产业团队10支以上,实现更多的战略“帅才”、产业“英才”、青年“俊才”、制造“匠才”为铜陵发展服务。

聚力项目攻坚。按照“管行业必须管投资”的要求,深入落实项目推进“四督四保”和要素保障“三个走”工作机制,突出“三比三看”,持续开展重大项目攻坚活动,全面打响有效投资攻坚战,大力营造比学赶超抓产业、上项目浓厚氛围。拉高工作标杆,力争项目开竣工、完成投资额、统计入库数等攻坚目标增长15%,首轮计划安排亿元以上重点项目667个,新开工150个、竣工120个。完善项目谋划管理机制,围绕“两新一重”、科技攻关、生态环保、城市管道更新改造、城市内涝治理、防灾减灾等重点领域深入谋划,力争新增谋划重大项目600个以上。抓住国家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机遇,扩大重点领域有效投资,实施工业技改双百工程,加快基础设施、房地产开发等领域投资,抓好铜陵中学东城校区等一批补短板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土地成片开发,创新举措盘活闲置低效用地,提升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深入挖潜能耗空间,强化项目建设要素保障。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债、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等政策支持,发挥政府性投资引导作用,进一步提高民间投资占比。

(二)做大做优产业经济,提升发展量质新水平

着力做强实体经济。启动实施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行动计划,做优做强做大三次产业基础,加快构筑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推动实施二产“提质扩量增效”系列行动,打造引领全市跨越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高标准打造国家级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集群,加快“1+4”承载区建设,力争集群年度营业收入突破1700亿元。紧抓全省组建十大新兴产业综合性产业创新中心契机,推进省级铜基新材料基地建设,力争基地评估重获A类等次。制定实施千亿级主导产业培育计划,每个县区编制实施1个百亿级主导产业培育计划。鼓励支持铜陵有色加大在铜投资,立足铜产业推动延链强链,强化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推动战新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谋划实施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抓实省级重大工程、专项建设,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5%以上,积极创建若干省级未来产业先导试验区。积极实施规上工业企业倍增计划,净增规上工业企业90户。大力实施“个转企”“小升规”工程,力争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推进“专精特新板”挂牌工作,重点培育一批“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新增专精特新企业40户以上、省级以上小微企业产业基地和平台各2家以上。开展建筑业企业高等级资质提升行动,争创施工总承包一级(甲级)企业2家,力争全年建筑业总产值增长15%以上。

健康发展数字经济。深入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推进“数字矿山”“机器换人”,加快安纳达数字化改造、铜冠铜箔智能工厂、长江大数据等一批工业大脑项目建设,支持骨干企业加快智能制造单元建设,争取打造省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8个以上。积极拓展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应用场景,鼓励骨干企业加入标识体系,加强区块链在数据服务的基础能力建设,不断推动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大力实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培育行动,构建城市级企业数字经济服务平台,有效释放生产要素的数字动能。积极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社区电商等新兴业态,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统筹政务信息化集约建设,深入推动数据归集和共享,打破信息孤岛,做到应享尽享。

致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聚焦三产“锻长补短”行动计划,积极培育壮大服务业市场主体,加快推动服务业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数字化建设,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规上企业达85家以上,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5%以上。巩固提升铜官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成果,纵深推进省“两业融合”试点建设,鼓励义安区创建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服务业集聚发展提升工程,争取获批省级服务业集聚区(示范区)1-2家,谋划推进亿元以上服务业重大项目30个。

(三)深化科技金融赋能,增添转型升级新动力

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全面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坚持以需求为牵引、产业化为目的、企业为主体,千方百计发挥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重要作用。持续推进高企倍增计划,加强上市挂牌科技型后备企业培育,净增高新技术企业50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50家以上,认定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个以上、省级以上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家以上。以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为抓手,充分发挥“科创中国”、铜基新材料产学研联合体、中科大医药和新材料研究院等平台作用,主动对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创新资源,实质化运作中科大、武汉理工、江南大学等7家技术转移中心,提高技术合同成交额,支持铜陵有色先进结构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创建安徽省“一室一中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在皖江中心探索实施科技人员股权激励等新举措,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上力争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充分发挥狮子山国家级高新区品牌效应,推动各类创新资源向高新区集聚。

增强金融服务支撑。加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力度,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完善“铜陵网上金融服务大厅”服务功能,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开展数字赋能普惠金融专项行动,提高普惠金融重点领域贷款余额占比,新增贷款130亿元以上。把握北交所等政策机遇,实施企业上市登峰计划,做好重点企业上市培育和服务工作,力争2家企业首发上市,引导企业将募集资金投在本地,实现新增直接融资130亿元,提高直接融资占比。

(四)纵深推进改革开放,焕发市场主体新生机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圆满收官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确保市、县区两级任务全面清零。实施民营经济上台阶行动,引导民营企业实施股份制改造。推动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改革,深化“政银担”担保代偿风险化解试点,建立完善融资担保公司国有资本持续补充机制和风险分担补偿机制。深化开发区“标准地”改革,大力开展批而未供土地、闲置建设用地、工业低效用地治理,提高土地、规划报批效率,最大限度简化审批手续、压缩审批时限。推深做实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探索推进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县、市级示范创建工作,有序开展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深化教育、文化、卫生、社保、民政等社会领域体制改革,持续推动改革向更深层次挺进。

持续创优营商环境。着眼企业“生存之难”“发展之困”“预期之稳”,常态化开展“四送一服”双千工程,进一步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动态调整涉企收费清单,优化市级资金支持领域,推进涉企政策免申报工作,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提高新注册企业三年存活率。推行“企业注销+行政许可注销”联动办理改革,实现“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加强信用唤醒服务联盟建设,推进信用修复工作规范化、协同化。夯实首批“市域通办”工作成果,全面推行说“不”提级管理,持续丰富“铜陵政企通”服务功能,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做到对企业好时不扰、难时出手,打响“亲商铜陵百分百”营商环境品牌。

协同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立足我市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不断提升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水平,力争全年引入长三角区域重点项目和实际到位资金增长20%以上。围绕五个“区块链接”,深化结对合作,探索建立科技成果研发在外、落地在铜的创新合作模式,着力打造一批省际产业合作园区。积极对接合肥都市圈扩容工作。持续推动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加强教育、卫生、文旅、体育等领域合作互动。

畅通扩大内需外贸。积极培育县乡消费、数字消费、文体消费、夜间消费等新型消费增长点,大力发展线上经济和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新模式,打造一批具有品牌影响力的省级特色商业街和安徽老字号、铜都老字号等。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优化供给结构,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实现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10%以上。聚力打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大力引进跨境电商运营、物流、服务企业,带动外贸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积极复制自贸区改革经验,扩大铜陵(皖中南)B型保税物流中心运营规模,争取安徽自贸区铜陵联动创新区获批,积极申建上期所指定交割仓库,力争获得国家证监委批复。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厄瓜多尔米拉多铜矿二期等项目建设,力争全年新增外贸实绩企业35家以上。

(五)统筹区域协调并进,开启城乡发展新征程

做精城市建设品质。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强力推进G3铜陵长江公铁大桥、江北港铁路专用线、德上高速枞阳段、G347无为至普济圩段、G330一期等重点项目建设,保证G237一期、G236青通河大桥如期竣工,加快北沿江高速、江北港一期等前期工作,争取开工建设,着力推动永丰港区码头改扩建工程等建设。高标准实施城市更新国家试点行动,统筹抓好宜居城市、绿色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等五大类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施9个城市更新重点项目,高质量推进狮子山独立工矿区改造和31个老旧小区改造,新改建供水管网45公里、燃气管网40公里,完成雨污管网建设50公里。加快实施中心城市能级提升工程、县城补短板强弱项工程,提档升级江北区域公共服务设施,规范健康发展特色小镇,积极培育微型产业集聚区,鼓励农业人口就近就地就业,提升县域人口集聚能力和发展水平。推动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开展“增绿补绿”绿化提升行动。强化沿江排涝泵站、市政排水设施管护,系统性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

提速乡村振兴步伐。全面实施“两强一增”行动,大力推进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开展农业全产业链建设行动、农业“四新”科技成果转化行动,高标准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园,争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农业产业强镇1个,新进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个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0%,力争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一产增加值增长5%左右。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六大提升行动”,加快9.9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建设,保持粮食产能稳定在11.3亿斤。推进农村电商提质增效,培育皖美农品区域公用品牌5-8个,拓宽白姜、凤丹、白茶、糯稻等特色农产品外销渠道,上行农村产品网销额增长15%以上。推深做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健全完善县乡村组四级网格化监测机制,精准落实帮扶政策,力争集体经济强村占比达20%,10万元以下村实现清零,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脱贫户9000户以上,达标自种自养脱贫户达5000户以上。推进美好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建设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23个、美丽自然村庄121个。计划农村改厕1.22万户,实现市辖区消灭旱厕。启动农村生态河道和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实施农村公路提质改造工程74公里、危桥改造8座。

持续壮大县(园)区经济。强化各县区发展主体意识,坚持用市场逻辑谋事、资本力量做事、平台思维成事,深化“双招双引”,围绕省十大新兴产业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积极申报省级特色产业园,努力形成优势互补、错位竞争、联动发展的良好格局。重点支持枞阳县铝基新材料、绿色家居智造两大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建设。支持铜官区放大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成效,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支持义安区按照产城融合发展思路,加快钢铁、绿色建材、能源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持郊区推动光电信息、现代物流、农产品贸易加工等特色产业裂变延伸。对标沪苏浙同类开发区,进一步优化以亩均效益为核心的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力争2022年底前实现国家级开发区规上工业企业亩均效益评价全覆盖,省级以上开发区规上工业亩均税收增长12%以上。持续完善园区基础功能配套,不断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力争各县(园)区在全省排名稳步提升。

(六)坚持优先绿色发展,绘就生态铜陵新蓝图

坚决抓好长江大保护。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放在压倒性位置,实施新一轮“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强力推进生态环境污染治理“4+1”工程,深入开展沿江一公里区域5家化工企业拆除地块土壤风险管控。强化闭环管理,持续抓好“1+1+N”清单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推进长江生态廊道建设工程,力争增绿扩量3596亩,森林质量提升9129亩,创建省级森林村庄3个。严厉打击长江铜陵段非法采砂违法犯罪。抓好长江退捕禁捕,常态化开展整治长江流域非法捕捞专项行动。

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打好升级版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抓好突出环境问题整改,确保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完成率、2020年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完成率达标,力争省生态环境警示片问题全部“见底清零”。加快构建污染防治智慧监测体系,实现全市重点排污单位“一企一档”管理、生态环境管理数据协同共享。严格落实节能降碳工作,加快建设天然气桐城-枞阳支线、天然气庐江-池州支线枞阳段等天然气管道,加强“两高”项目能耗监测,严控“两高”项目盲目上马。适应国家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的新要求,加快编制全市碳排放达峰实施方案,科学稳妥有序推进全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增加新能源供给、消纳和存储能力,推动高耗能行业加快节能降耗改造,为战新产业发展腾出用能空间。

深入推进绿色循环发展。持续加快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大力实施循环经济436提升行动,力争在国家评估中再获优异成绩。重点围绕国家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产业转型示范区和独立工矿区改造提升,争取更多上级政策资金支持。统筹推进市级重点节能工程、清洁生产审查、能效领跑者计划,加快构建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四位一体”的绿色制造体系,培育省级以上绿色工厂、绿色产品8个以上。积极发展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提高建筑用能系统和设备效率。推动化肥“定额制”和农药“实名制”改革,推广应用生物肥料、高效低毒农药。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在全省率先建成“电靓皖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项目。拓展“无废城市”试点成效,依法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积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推动绿色循环发展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

(七)切实增进民生福祉,打造创富惠民新气象

聚焦惠民增收办好民生实事。坚持就业优先导向,促进城乡居民增收,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实施新一轮“创业铜都行动计划”,持续开展“四进一促”稳就业专项活动,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残疾人、退捕渔民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动态清除零就业家庭。落实减税降费、失业保险稳岗返还、以工代训等各项援企稳岗政策,降低企业用工成本。扎实做好社会民生保障,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健全分层分类的救助体系。强化大宗商品价格监管,统筹做好煤电油气运保障供应和粮油肉蛋奶果蔬等民生商品保供稳价。

聚焦高品质生活推进社会事业发展。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做实文化惠民工程,在促进物质富裕的同时促进精神富裕。实施皖美旅游行动,积极创建省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推动铜陵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九大工程”建设,优化教育布局,推动“双减”政策走深走实,鼓励一县三区积极争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区),确保所有义务教育学校达到省定办学标准。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推广铜陵经开区与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大江教育集团政校行企园合作模式,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统筹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慎终如始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不断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推进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建设,健全“疾控机构—医院—社区”三位一体疾病防治联动模式,加快枞阳县省、市、县共建县域医共体进程,与沪苏浙等地知名医院建立远程医疗协作网。开展养老院服务质量提升工程和农村敬老院公建民营改革,实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提升工程,推动乡镇、社区(村)建设老年大学教学点。开展全国和省级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活动,力争全市医疗机构符合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创建标准率达到80%。

聚焦和谐稳定加强社会治理。巩固全国文明城市成果,做到市容市貌干净整洁有序,积极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市。深入开展新一轮社区治理改革,推动深化居委会法人治理、准物业服务、社区规划师、邻里中心等改革项目落地落实,打造社区治理“五化共治”的铜陵模式。进一步发挥“城市超脑”作用,构建“一网统管”体系。推动全国村级协商试点,开展第二批市级协商示范点验收。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巩固提升,完善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体系。推动江淮区域城市信用联盟纵深发展。做好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包案化解信访问题等工作,用心用情、设身处地为群众排忧解难。全力以赴做好党的二十大安保维稳工作,确保全市社会政治大局持续稳定。扎实做好新时代军民融合、国防动员、人民防空、拥军优属、退役军人服务管理等工作。发挥好工会、共青团、科协、社科联、文联、红十字等群团作用,维护妇女、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合法权益。推动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史志档案、地震气象、社会福利和慈善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9)
打赏
本文标签:
上一篇 >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 下一篇 > 贵州省六盘水市焦化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

相关文档

  • 政府工作报告
  • 规划计划
  • 政府公报
  • 统计公报
  • 普查公报
  • 统计年鉴
  • 县志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