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规划计划 >

关于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 广州开发区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发布时间:2022-08-13 点赞:8 阅读:1956

——2022年1月21日在广州市黄埔区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黄埔区发展改革局(广州开发区发展改革局)

各位代表:

受黄埔区人民政府、广州开发区管委会委托,现向大会报告黄埔区、广州开发区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

一、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1年以来,我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认真执行区一届人大九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年度主要目标任务较好完成,实现了“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2021年黄埔区 广州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

单位

全年目标

完成情况

地区生产总值

%

8左右

8.2

固定资产投资

%

13左右

13.1

工业增加值

%

10左右

8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

5

9.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9.9

14.5

外贸进出口总值

%

正增长

17.3

实际使用外资

亿美元

20

26.5

城市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12.7

2021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目标

%

3.4

5.38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135

160

PM2.5平均浓度

微克/立方米

26

23

城市污水处理率

%

98

100

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

%

70

71

城镇登记失业率

%

3.5以内

3.5以内

新增城镇就业人数

万人

3

3.68

(一)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疫情防控有力有序

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58亿元、增长8.2%。规上工业总产值8771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消费潜力持续释放,商品销售总额突破万亿元,增长13.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62亿元,增长14.5%。外贸外资快速发展,进出口总值突破3000亿元,增长17.3%;实际利用外资26.5亿美元,再创新高。发展后劲持续增强,新登记市场主体3.4万户,实有市场主体达22.2万户,增长3.6%。财政收入质量良好,财税总收入1455亿元,增长11.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6.8亿元,增长9.1%,其中区级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80.7%。国资国企发展壮大,区属国企资产总额超3700亿元,增长4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进出口总值、实际利用外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总量保持全市第一。

投资建设稳健增长。全区固定资产投资1869亿元,增长13.1%,投资总额位居全国经开区和全省各区第一。工业投资完成439亿元,增长14.3%,占全市工业投资总量的40%以上,其中技改投资完成169亿元,增长21.4%。“百大项目庆百年”扎实推进,实施“一十百千万”重大项目大会战,举办全省第二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主会场活动等5次集中动工投试产活动,深南电路、现代氢能等281个重大项目集中动工,康方、万孚生物等86个重大产业项目建成投产。新签约引进广电5G、湾区半导体等优质招商项目121个,其中百亿级项目6个,连续3年荣获国家级“杰出投资促进机构奖”。

疫情防控成效显著。抓严抓实分级分类防控措施,构筑防、控、治一体化防控体系,高效组织三轮大规模核酸筛查,累计转运、服务入境旅客超4.5万人次,2021年本土病例、无症状感染者“零新增”。抓紧构建免疫屏障,全面开打疫苗加强针,累计接种疫苗338.3万剂,全人群第一剂接种覆盖率和全程接种覆盖率居全市前列。科技战“疫”不断攻关,“猎鹰号”气膜实验室、无人车、无人机成为全国抗疫硬核武器,绿叶疫苗平台项目成功落户,广州实验室P3实验室开工建设,恩宝生物、锐博生物分别取得自主研发腺病毒疫苗、mRNA疫苗临床批件。区内企业核酸检测试剂盒产品供应量超全国4成,核酸检测企业数量和检测能力均占全市90%以上,防疫物资出口全球61个国家和地区。

(二)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发展要素集聚成势

创新平台扩容升级。打造“2+3+N”战略科技创新平台集群,广州实验室、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两大国家级平台挂牌运作。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启动建设,航空轮胎动力学大科学装置项目主体封顶,慧眼大设施工程“人类蛋白质组计划2.0”获科技部国际大科学计划支持。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启动建设,生物岛实验室即时检测技术转化研究中心签约落地,广东省新黄埔中医药联合创新研究院投入运营,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黄埔材料研究院等大院大所加快发展,打响“黄埔实验室”品牌。

创新动能蓬勃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连续4年位居全国经开区第一,R&D投入209.15亿元,增长36%,研发投入强度高达5.7%,技术合同成交额超600亿元。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和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950家,居全市第一;2021年遴选瞪羚企业413家。科技孵化载体加快建设,累计建成孵化器111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16家,建成科技企业加速器7家。

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扎实推进。知识产权应用成效显著,获批全省唯一的专利代理对外开放试点,成功发行全国首单纯商标权证券化产品,落地全国首个知识产权保险中心,完成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额29亿元,居全市第一。知识产权成果加速涌现,专利授权量2.62万件、增长15.9%,商标申请3.25万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企业贯标数量、中国专利奖获奖项数等4项主要指标位居全市第一。知识产权保护不断加强,亿航智能知识产权典型案例获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向全球推广。推进“十百千”知识产权质量提升工程,全年实现知识产权灭零倍增企业28家。

高端人才加快集聚。优化人才政策,出台“国际人才自由港10条”,我区成为广州首批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人才引进战略成果显著,新引进院士17名,新认定创新创业领军人才20名,新遴选高层次人才116名,居全市第一、全省前列;全区集聚钟南山、王晓东、施一公等院士106名,高层次人才达1204名。人才服务水平提升,发放人才绿卡370张、人才优粤卡52张。

(三)现代经济体系加快升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获批全国首个“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创新示范区,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2家,占全市47%。大力实施以区领导为“链长”和以龙头企业为“链主”的双链式“链长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获2021年国务院大督查激励。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加快发展,小鹏汽车项目加速推进,氢谷科技、巨湾储能等项目加快筹建,奥动新能源、中广核液氢等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新型显示产业不断壮大,创维超高清显示科技产业园加速建设,华星光电项目动工,全力打造“国际新型显示之都”。半导体和集成电路产业全面发展,粤芯芯片建成全省唯一量产的12英寸晶圆生产线,引进一批集成电路重大项目,成为大湾区打造中国集成电路第三极的核心承载区。生物医药产业集聚成势,国家药监局大湾区药品、医疗器械审评检查中心广州工作处落地,引进威斯克、银珠医药等重大项目,百济神州二期投产,诺诚健华、百奥泰等项目加快建设,建成及在建大分子生物药物原液产能亚洲第一。

现代服务业竞争力取得新提升。生活性服务业质量提升,紧抓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契机,重点布局黄埔湾、科学城、知识城三大商圈,9个重点商业项目签约落地。电子商务蓬勃发展,推动直播电商与专业批发市场、“夜经济”、传统商贸深度融合,跨境电商进出口值超300亿元。生产性服务业加速发展,互联网、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增长15.9%。数字产业化能级不断壮大,率先建成国际数字枢纽运营中心,形成“芯片+软件+云生态”的信创产业生态。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广州)已接入33个二级节点,涵盖25个行业。推动5G网络建设和应用创新,累计建成5G基站超5000座。

金融业发展取得新成效。科创金融快速发展,恒丰银行广州分行、华农财产保险落户我区,与科技部共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金融创新中心,242家科创企业开设FT账户,实现资金结算超46亿元。广东中医药产业基金等基金项目落地,全区风险投资机构累计达602家,管理资金规模1378亿元。实施上市企业苗圃培育工程,全区新增上市企业8家,累计达70家,总量居全市第一、全国开发区首位;其中科创板上市企业7家,占全市70%。广东股权交易中心累计挂牌、展示企业超2.2万家,实现融资和流转交易总额1332亿元,位居全国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首位。粤港澳大湾区(黄埔)可持续金融中心揭牌运营,擦亮金融服务超市品牌,发布金融产品超220种,促成融资额超244亿元。

(四)重点领域改革走深走实,对外开放步伐加快

营商环境改革再上新台阶。实施营商环境4.0改革,推进23项改革任务、168项改革措施。实施承诺制信任审批3.0改革,建立信用承诺全流程管理机制,率先引入责任保险制度,119个审批事项实行信任审批。升级订制式审批服务,实现施工许可证和规划许可证“即来即办”,43个政务事项“湾区通办”,268个事项“跨省通办”。全省首推43项惠企政策“免申即享”事项,发放“免申即享”扶持资金5.07亿元。开展商事登记“跨境通”3.0服务,实现异国办企全流程“不出国、零跑动”,全省首推“四品一械”100%证照同办和新型餐饮“一类一策”服务。获批广东省信用建设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试点,全市率先开展市场主体公共信用综合评价,归集企业信用承诺信息超63万条,在食品药品、生态环保、货物运输等26个重点领域开展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全面升级“信任筹建3.0”,建立电水气热网一体化联合服务平台。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稳步推进。穗港智造合作区建设实施方案获省批复印发,穗港科技合作园、穗澳创新园建设全面提速,新华穗港城、保盈大道摩天工坊、南方美谷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郑永年教授领衔的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揭牌成立,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产业投资基金落户。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穗港澳出入境大楼和穗港澳游艇自由行码头建成,穗港澳出入境大楼高架直升机场获批全国首个口岸性质A类高架直升机场。港澳规则衔接卓有成效,全国首设大湾区劳动争议创新研究院,颁发全市首张港澳建筑工程领域专业企业从业资格证书。营造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最优环境,澳门青年人创新部落、励弘文创等载体全面建成,“湾创之星”(国际)青年创新创业中心启动运行。开展“逐梦湾区,绽放黄埔”等专项活动,吸引超200名港澳学生到区内交流学习。

对外合作持续深化。我区列入国家第三轮中欧区域政策合作案例地区,广医五院-巴塞罗那医院心脏中心加快建设。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沙、中以、中乌合作全面深化,深工沙特项目一期全面投产、二期动工建设,“买化塑”中沙跨境电商平台等4个中沙合作项目持续推进,中以生物产业投资基金二期加快筹建,16个项目入驻中以基地。

(五)重大平台彰显全新高度,城乡发展呈现新貌

四区四中心协同发展。知识城全力推进“一号工程”建设,“一核两心多园”全面布局。开启中新合作2.0,中新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示范区、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中新合作标杆项目“知识塔”启动建设,第三代半导体创新中心、国际人才自由港建成运营。知识城《总规》实施方案获省政府印发实施,《广东省中新广州知识城条例》加快制定。科学城推动“五年大变化”,核心区规划全面提升,松下电子材料、京广协同创新中心、万孚国际医药生物产业基地等一批项目竣工,成为广州总部经济最集聚、创新活力最强劲的区域。黄埔港推进广州国际航运枢纽建设,黄埔综合保税区通过验收,黄埔国际邮轮城加快建设。加快打造十里数字经济产业长廊,百度自动驾驶和车路协同应用测试基地、中国软件CBD、南方智媒大厦等项目进展顺利,广州日报科技文化中心主体封顶,珠江黄埔段沿岸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生物岛跻身世界级生物科技园区行列,华南生物医药研究院华南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中心揭牌成立,建成国际领先水平的临床研究基地,集聚高端研发机构、企业总部超500家,进一步打响官洲国际生物论坛品牌。

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持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提高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完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修编,5208株在册古树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强,实施文物保护工程57项,修缮历史建筑3.5万平方米。城市面貌全面优化,完成广河、广深2条高快速路绿带品质提升,主要市政道路绿化提升改造约81.6万平方米,完成长洲岛重要节点、永顺大道等景观工程,建设碧道41.7公里,新建3个口袋公园,实施闲置地块复绿约11.5万平方米。改善城市居住环境,新增燃气管道37公里,完成41个社区电力线、电信线、有线电视线“三线”整治,新增既有住宅增设电梯86台。

城市更新高质量推进。优化完善“城市更新3.0”创新政策,沙步、大塱、凤尾等8个“三旧”改造项目新开工,中远海运大厦、中泰天境等4个项目整体完工,新增配套公共服务设施11万平方米,推进实施23个老旧小区微改造。全面推进城市更新九项重点工作,拆除违法建设1280万平方米,完成49个物流园整治提升,纳金科技园、玉树华新园2个园区取得广州市村级工业园高质量试点。超1万个“散乱污”场所完成整治提升,加强集约节约用地,获自然资源部挂牌“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实验室”和“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实验室实证基地”,新增盘活存量用地1.3平方公里。

交通路网加速升级。开展125个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完成龙新路一期工程及云埔工业区元岗一路、二路、三路等市政道路升级改造工程,翟洞华星光电T8地块、立景地块规划二路等重点产业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完工。开放大道、创新大道建设进一步提速,完成云埔一路、红二路等22个路段交通微循环改造。完成黄埔东路信华路口等10个路段治堵改造和九龙大道等21个路段非机动车道建设,科丰-科林、科丰-开泰等快速化节点工程加速推进。畅通对外交通连接,穗莞深城际轨道琶洲支线、地铁5号线东延段、7号线二期、12号线、13号线二期加快建设。提升公共交通水平,有轨电车2号线香雪站至云峰路站达到通车运营条件,公交线路增至222条,开通便民服务车线路10条,建成10个港湾式公交站点。建成车路协同智慧交通新基建项目,全国率先实现隧道积水自动拦截全覆盖。

乡村振兴扎实推进。乡村品质优化升级,获批城乡融合发展省级示范区,行政村100%达到省定美丽宜居标准,创建市级农业公园11家,总数居全市第一。现代农业加快发展,隆平院士港、中国航天现代农业创新中心、第三代杂交水稻示范基地、黄埔红(岭头)红茶创意园、极飞超级农场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隆平农业科技黄埔研究院、华南农业大学黄埔创新研究院、湖南农业大学黄埔创新研究院等研究机构落地。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创新黄埔“三资云”服务监管模式,全区61个经联社收入全部达到100万元以上。

(六)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人民福祉持续增进

生态环境高标准提升。强化空气环境质量监测,在全市率先构建大气环境监测网络,上线运营国内领先的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系统。建成13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实现12条重点河涌的全时动态监测。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100%,18条黑臭河涌保持“长制久清”。新建污水管网32.67公里,改造老旧污水管网22.86公里。强化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和整改,完善土壤污染初步调查评审制度,建成使用土壤环境调查与污染场地修复研发示范基地,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

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稳步推进。完善绿色政策体系,出台全国开发区首个碳中和奖励政策“低碳16条”,印发“氢能10条”2.0版,获批20项国家级绿色制造示范项目。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加快建设,通过国家级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验收,聚集国家级绿色产业研发机构7家、省级研发机构76家,14家企业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打造多层次绿色金融服务体系,设立广东省资源金融服务中心,落地全省首个排污权质押融资项目,发布国内首个绿色资产评价体系“绿创通”,发行全国首批、大湾区首笔碳中和债。

稳就业保就业力度加大。公共就业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建成中国广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搭建高校毕业生就业平台和区校企合作平台。组织开展就业政策宣讲活动30场,开展线上线下招聘会136场、发布8.25万个岗位,扶持自主创业3679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68万人,发放就业补助资金2.02亿元、惠及企业1.73万家次。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培训15.9万人次,发放培训补贴3.35亿元。

教育医疗水平稳步提升。积极落实“双减”政策,建成全市首个VR思政课教学创新示范基地。开展“院士专家校园行”、航空航天校园科普系列活动,设立“黄埔少年科学院”及5所“特色分院”。教育实力稳步提升,新开办公办幼儿园、普惠性民办幼儿园17所,新开办广州实验中学、黄埔军校中学等中小学校5所,新增公办学位1.1万个。医疗卫生资源不断丰富,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黄埔院区等3家医院开业运营,新增医疗床位1110张,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获批三甲医院,知识城南方医院、广医妇儿医院一期等项目加快推进,南岗街、云埔街、鱼珠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区妇幼保健院等基层医疗机构投入使用。

城市文化建设活力焕发。精心组织开展庆祝建党100周年活动,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入选国家四部委推出的“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黄埔区文化馆顺利通过国家一级馆复评,17个街镇综合文化站获评广东省特级文化站,广州海事博物馆建成开放,外贸博物馆动工建设。全国首创智慧交通阅读驿站,建成各类图书馆、文化馆分馆(含服务点)9处,达到每7000人拥有一个公共图书馆的全国领先标准。举办各类线上线下公共文化活动超2600场次,服务人数超180万人次。舞剧《到那时》被列为中宣部粤港澳大湾区主题创作重点作品、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资助作品,夏园小学等6个单位获批成为广州市非遗传承基地。文化产业发展壮大,引进文化产业项目16个,投资总额3.5亿元。

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17个镇街颐康中心全面建成,新增养老床位214张,实现养老机构医养结合覆盖率100%,广东岭南养老院被定为广东省第一批医养结合示范机构。发放低保、低收入、特困供养人员等各类社会救助金1625.47万元,惠及困难对象2.02万人次。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2322.36万元,发放老年人长寿保健金4167.03万元,为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发放各类保障金205.28万元。

虽然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但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稳定恢复基础不够牢固。全球疫情持续演变,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我区住宿餐饮、商贸会展、文化旅游、交通运输等聚集性接触性行业反复受疫情影响,芯片短缺、大宗商品和国际海运价格高企等不利因素交织叠加影响仍在持续,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困难增多。二是发展新动能仍需加速壮大。战略科技力量培育有待加强,部分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仍存在“卡脖子”风险,新兴产业和未来前沿产业仍需加快布局发展,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任重道远。三是城市治理水平有待提升。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仍需持续查漏洞、补短板,碳达峰碳中和、生态环境领域工作任务艰巨,就业、医疗、教育、住房保障等民生工作还需要下更大力气,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还需提高。

二、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安排建议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关键之年,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义重大。2022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二届十五次全会、市委十一届十六次全会和市第十二次党代会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双区”建设、“双城”联动为战略牵引,发挥广州实体经济主战场、科技创新主引擎、改革开放主阵地作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奋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在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中勇当先锋,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根据以上思路,与我区“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相衔接,按照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要求,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提出我区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并编制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包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重点建设项目计划。

2022年黄埔区 广州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指标

单位

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

%

7左右

固定资产投资

%

10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

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5

外贸进出口总值

%

完成市下达目标

实际使用外资

亿美元

23

城市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170

2022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目标

%

完成市下达目标

PM2.5平均浓度

微克/立方米

完成市下达目标

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

%

70

城镇登记失业率

%

3.5以内

新增城镇就业人数

万人

3

为实现各项发展目标,建议重点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实施四个“万亿”计划,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实施“万亿制造”计划。推动落实“双链制”,支持“链主”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推动形成规模化产业链群梯队。积极发挥全国首个“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创新示范区引领示范作用,集中力量培育一批具有明显行业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的民营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打造“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活力区。高水平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加快建设粤芯半导体项目三期、华星光电T9、创维超高清显示科技产业园等项目,积极发展5G信息技术、智能传感器等产业。高质量打造智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补齐动力电池研制、换电服务、车路协同等上下游产业链,加快小鹏汽车智造产业园、广汽本田新能源生产基地、现代汽车氢燃料电池系统等项目建设,推动500辆氢燃料汽车投入使用,打造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集聚与应用示范核心区。高标准建设生物医药健康产业集群,推动新冠肺炎疫苗和特效药研发及产业化,建成诺诚健华药品生产基地、绿叶生物医药产业园、百济神州南方研发中心,打造生物医药产业投资基金群。推进南方美谷(一期)建设,打造美妆产业生态链,提升美妆企业自主品牌影响力。大力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提升,推动国家新型工业化(智能装备)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建设广东高档数控机床及关键功能部件创新中心、广东省机器人创新中心。加快数字化转型,持续推进5G基站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建设5G、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项目,打造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15家,带动250家企业上云上平台。

实施“万亿商品”计划。重点布局黄埔湾、科学城、知识城商圈,打造广州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战略支点,推动新贸易创新中心、澳门塔等标志性项目建设,重点引进高端商业总部,全力打造华南地区大宗商品交易集聚区。做强首店首发经济,吸引国际国内知名品牌新开设3家首店、旗舰店。培育壮大新型消费,鼓励企业推广夜间延时服务,扩容夜间消费市场。加快建设居民生活配套设施,优化社区商业服务网点。促进文商旅融合发展,鼓励旅行社将商圈、商业街纳入旅游线路规划,打造一批网红打卡地。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智慧冷链物流等新业态发展。加快发展“线上引流+实体消费”等新模式,引导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等健康发展。

实施“万亿固投”计划。持续精准扩大有效投资,推进重点项目“攻城拔寨”行动,全年计划安排重点建设项目194个,年度投资670亿元。持续扩大工业投资,争取引进一批重大生产力骨干项目。深化投融资机制改革,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参与交通、物流、生态环境、社会事业等补短板项目建设,形成“建设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滚动发展格局。争取更多政府专项债券,谋划推进条件成熟的项目开展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工作。

实施“万亿国资”计划。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推出全国首个区级国企综合改革试验方案。进一步发挥国企在科技创新、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优势,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完善区属国企分类和主业界定,推动资源向优势企业和核心主业集聚,提升国有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水平。全力支持公益类国企发展,提升国企承接大型市政工程项目能力以及提供交通、教育、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立差异化授权放权体系,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构建国资监管新格局。

(二)强化科技自立自强能力,建设科技创新引领区

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建设“2+3+N”战略科技创新平台集群,全力支持广州实验室开展重大前沿问题研究。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总部加快建设,争取张江国家实验室设立广州基地,打造国家技术创新体系战略节点。高水平构筑前沿科技基础设施群,全力推进人类细胞谱系、航空轮胎动力学大装置、慧眼大科学设施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集中优质资源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推进生物岛省实验室建成新型病毒疫苗工艺开发及GMP中试生产平台,加快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安全创新港、国家先进高分子材料产业创新中心、遥感技术国防动员科技创新中心等项目建设。全力打造“黄埔实验室”品牌,加速推进广东腐蚀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广纳创新院等高水平创新研究机构建设。

攻坚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基础研究前瞻布局,强化新材料、新能源、生命健康等领域基础研究。充分发挥财政科技资金引导作用,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加大科技投入,推动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比重稳步提升。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技术合同成交额稳步增长。深入实施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推动第三代半导体、IDM模式等集成电路技术创新,加大资源进行智能装备、自动驾驶等人工智能技术攻关,加速攻克一批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完善“创业-高企-瞪羚-独角兽-百亿级高企”科技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引导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等行业的企业发展成为“单项冠军”,力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2200家。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全面启动新一轮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综合改革,争创国家知识产权保护试点示范区。推动中国电力新能源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等知识产权转移转化平台建设,争取广州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升级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全力提升知识产权服务水平,集聚一批国外高端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建设一批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优化专利快速预审服务。深化知识产权国际合作,推进专利代理对外开放试点。

引育优质创新人才。加快集聚国际一流科学家和海外高端人才,推进中新广州知识城国际人才自由港建设,完善人才政策和管理机制,打造全链条人才服务体系。加强与西湖大学等国内外名校合作共建,不断释放高校科研院所创新效能。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不断壮大青年科技人才和卓越工程师队伍,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核心引擎,争取全区高层次人才超1300人。加大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加快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设立企业家服务中心,打造黄埔“湾顶汇”品牌,大力培育科技企业家。

(三)全面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打造资源要素引力场

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加快推进全国首批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及省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深化工程项目审批、事中事后监管、数字政府建设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提升政务服务便利度与精准度。加强系统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推进企业年报“多报合一”、企业办事“一照通办”,推动更多惠企政策精准推送、免申即享。深化省信用建设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试点,培育诚信示范园区、示范企业。开展综合监管改革,制定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1+N”监管清单。推进口岸海运智能大通关改革,简化科研设备和耗材通关手续,探索建立生物医药企业(研发机构)进口研发用物品“白名单”制度,持续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

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入实施“湾区通”工程,持续加强与港澳深层次合作。落实穗港智造合作区建设实施方案,强化与港澳资源对接,高水平建设穗港智造合作区、穗港科技合作园、穗澳创新园。深化粤港澳规则对接,加快三地知识产权互认互通、职业资格/资历互认,进一步优化银行账户开户服务,便利港澳居民内地生活和经贸往来。促进粤港澳青年交流交融,持续提升“湾创之星”(国际)青年创新创业中心、澳门青年人创新部落等青创载体服务水平,打造“一站式、全链条、全周期”创新创业环境,举办“青春黄埔行”等社会实践活动,组织更多港澳大学生到黄埔参观、实习和工作。全力支持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开展科技、产业、知识产权等领域务实合作。

全面推进国际合作。把握RCEP落地生效的发展机遇,加强与日韩及东盟国家进行产业合作。深化中沙在化工、新材料、石油装备等领域合作,推进深工沙特项目二期、“买化塑”中沙跨境电商平台、嘉鸿源绿色循环经济等项目建设。筹建中以生物产业基金二期,推进中以基地孵化项目成果转化。全面开展中欧合作,加快推进广医五院-巴塞罗那医院心脏中心建设。加强与欧盟国际城市区域合作项目对接,推动与欧洲城市在科技、文化等领域深度合作。

加强金融服务能力。谋划建设大湾区资产管理中心,引进中金公司广东分公司、产投资本和资产管理机构。设立“中国风险投资知识城大厦”,引进一批风投机构。深入实施企业上市苗圃培育工程,力争全区上市企业累计达75家。争创国家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核心区,建设广州科创金融服务基地,扩充金融服务超市、民营及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和融资对接平台、首续贷服务中心内涵和功能。大力发展金融科技,推动建设大湾区金融科技创新中心(金融科技产业集聚区)等项目建设。

(四)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

推进重大平台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四区四中心”发展平台,打造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知识城打造“三集群两高地”,全面实施《中新广州知识城总体发展规划》,加快推动知识城条例出台,争取广州知识城综合保税区获国务院批复设立,规划建设知识城大科学装置和中试应用区。全力推动新加坡星展银行落地,建设新加坡能源总部基地、新加坡国立大学广州研究院等中新合作样板项目,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知识中心。科学城瞄准实现“五年大变化”,高标准建设“一核三区两轴”,引进培育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和国家级企业创新平台,推动佳都智慧城市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世界领先的中国智造中心。黄埔港加快建设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建成横沙数字经济产业园一期、南方智媒大厦、广州日报科技文化中心,加快中国软件CBD、中国游戏谷建设。生物岛积极创建国际生物医药政策创新试验区,推动官洲国际生物论坛等级跃升,努力创建高标准、全方位、系统化的生物安全智慧岛。加快粤港澳大湾区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燃石医学肿瘤早检总部等项目建设,打造世界顶尖的生物医药和生物安全研发中心。

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科学有序推进城市更新改造,加强统筹谋划和计划管控,以“绣花功夫”进行修补、织补式更新,最大限度保留城区特色风貌和城市的历史文脉,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进一步加大政策创新力度,优化改造节奏,加快火村、沙步等旧村改造项目安置房和公服配套设施建设,新增安置房8000套,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人才公寓2800套。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编制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打造全国自然资源科研培训基地、全国自然资源学术专家流动研究站、粤港澳大湾区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研究院等高端研究机构,推动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和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智慧低碳城市联合实验室)等实验室落户。新建燃气管道35公里,城镇居民燃气管道覆盖率达80%以上。提升垃圾分类精细化和智能化管理水平,提高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管养水平。持续深入推进“厕所革命”,新建、改建公厕40座。

建设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从埔高速、增天高速,全力推进开放大道主干路网建设,加速推动开达-石化北通道、宁埔大道等重要交通干道和香雪大道东延线、东鹏大道南延线等重点功能性通道建设,抓紧推进科珠-科林隧道、科丰-科林隧道、开泰-科丰隧道等快速化节点改造工程。加快建设新材料产业园、翟洞产业园等重点产业园区配套市政道路,推动科学城至知识城快速通道、开放大道北二期等项目动工,加快鱼珠隧道、化龙-西区通道、沙鱼洲隧道、东江通道(西区-麻涌通道)等4个隧道工程前期工作。持续优化公共交通,加快推动有轨电车2号线建设,争取有轨电车5号线、1号线东延工程开工建设。建设63个“黄埔红”智能化公交首末站场和候车亭,加强绿色慢行交通系统基础设施建设。

打造绿色生态城市。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推动生物岛叠翠园升级改造,新增一批口袋公园,重点推进南岗河、乌涌等碧道建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积极开展碳排放达峰行动,推进生物岛建设零碳岛,打造碳达峰碳中和示范区。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氢能等清洁能源,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研究碳峰值和达峰路线图,出台重点领域二氧化碳排放控制政策,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引进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推动省级现代种业(农作物)产业园、现代农业装备和服务产业园、隆平国际现代农业公园等种业创新平台建设,加快隆平院士港及长洲岛周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程,推进黄麻、迳下、麦村、大吉沙、莲塘等特色精品村建设,打造纳米水乡、隆平稻香园等6条新乡村示范带,推动新龙镇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点和城乡融合发展省级示范区建设。优化提升农村集体“三资”云图系统,实施农村集体资产评估制度,提高农村集体物业使用效率,提升农村集体收入水平。

(五)全力推动人民共同富裕,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

提升教育与医疗卫生水平。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落实“双减”政策,提升初、小、幼学校公办比例,新增幼儿园学位1000个,新增中小学学位9000个。加速建设知识城科教创新区,推进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等项目建设,加快筹建黄埔大学、广州交通大学。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强化监测预警机制和重要关口管控,精准落实社区重点人员排查及健康管理。全力推进各年龄段人群加强免疫接种工作,确保疫情防控形势持续稳定。推进知识城南方医院、中大三院岭南医院二期等项目建设,推动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建成运营广医妇儿医院一期,新增医疗床位500张,全力创建健康促进区。

强化就业与社会保障能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安置帮扶对象等群体就业工作,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进一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水平。深化产教融合,发挥校企合作联盟作用,畅通人力资源供需对接渠道。扩大普惠性托育服务供给,积极推进托幼一体化建设,推动家政服务业提质升级。完善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加快实现养老服务设施、医养结合服务全覆盖。完善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安全网系统信息,实施社会救助“全城通办”,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

提高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实力。深化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加快建设外贸博物馆,促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均等化、便利化,着力打造图书馆之城、博物馆之城。擦亮黄埔文化品牌,高质量创建新文化产业园区,深化“黄埔有故事”等群众文化活动影响力。推进南海神庙历史文化综合发展区建设,加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开展庐江堂、肖兰凌公祠等一批不可移动文物修缮工程。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促进A级旅游景区提质增效。办好广州民俗文化节暨黄埔“波罗诞”千年庙会和广东省游戏产业年会等重大活动,培育“蔡志忠漫画奖”“全球未来可持续创新设计大奖”两大本土新文化品牌。

(8)
打赏
本文标签:
上一篇 > 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十四五”妇女发展规划 下一篇 > 贵州省“十四五”财政规划

相关文档

  • 政府工作报告
  • 规划计划
  • 政府公报
  • 统计公报
  • 普查公报
  • 统计年鉴
  • 县志大全